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糝郟�貝錟鶚劚稅兌櫻�

太虛大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1)

太虛大師小傳

太虛大師,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890年1月8日)生於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

太虛大師於襁褓中喪父,5歲時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

1904年,太虛大師16歲時,去蘇州小九華寺禮士達上人為師,士達上人為他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間,士達上人攜太虛往鎮海拜見師祖奘年和尚,和尚為他取法號太虛。十一月間,奘年和尚攜太虛往寧波天童寺,從名僧寄禪(法名敬安,別號“八指頭陀”)受具足戒。次月,寄禪和尚介紹大師去永豐寺從歧昌禪師學經。

1912年,太虛入普陀山閉關潛修佛學。閉關兩年間,深研佛學法相唯識諸宗經論,旁及中西哲學諸論著,法學精進,深有所得。出關後,即赴臺灣、日本考察佛教,進行講學。

1918年,太虛從日本回國後,主編《覺社叢書》。翌年改《覺社叢書》為《海潮音》月刊。

1928年,太虛出國考察講學,遍歷英、德、法、荷、比、美諸國,宣講佛學。並應法國學者建議,在巴黎籌設世界佛學苑,開中國僧人跨越歐美弘傳佛教之先河。

1937年,抗戰爆發,太虛為抗日救國奔走,呼籲全國佛教徒行動起來,投入抗日救國運動。因其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元旦,國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領袖”勝利勳章。

太虛大師對佛教改革的主張和實踐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即以大乘佛教“捨己利人”、“饒益有情”的精神去改進社會和人類,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他提出了“即人成佛”、“人圓佛即成”等口號。

1947年3月17日,太虛於上海玉佛寺圓寂,茶毗後得舍利子300餘顆。

太虛大師一生著述等身,今已由其弟子印順法師等彙編成《太虛大師全書》。

懸論

今天講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般若經中之一種。佛經以般若為最巨,總共有七百二十卷。其最簡括切要提綱挈領者,即現在講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經字數不多,不過二百六十字,中國無論研究佛學、信仰佛法之人,及不大研究、不甚信仰之人,莫不知之,故此經在中國流傳甚廣。

此經在梵文原只一種,譯成中文共有七種。七次所譯,各有不同,亦如近人譯西書,各人譯本不同。現所講的,乃唐朝三藏法師玄奘譯本,其餘六種譯本,專為研究佛學或考證之用,概未流通。此本流通最廣,誦之者獨多,故今以之為講本。誦此經者,得到精神安寧,心理愉快及特殊之靈感者甚多。當時玄奘法師遠適印度,歷種種苦,遇梵僧賜以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奘師誦之,在途得免一切艱難危險,故得周曆印度以求法,復回中國而弘法,以成就其大學問,建立其大事業。經雲: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無上菩提。此經之力量,乃具於“能除一切苦”一語。故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但義理無窮,如能信受讀誦,亦功德無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乃此經之題。“般若”及“波羅蜜多”,乃梵語音譯之名詞;“心”及“經”,乃約義譯成中文之名詞。此題聯綴四名而成,今一一釋之。般若,古讀波那,義雖可翻,但難恰當,故存其梵語而用音譯。如近譯“哲學”為“斐羅梭斐”,“論理”為“邏輯”之類。若之義,雖可譯為智慧,但未極正確,因中文之智慧,有美有惡,如絕聖棄智之智,好行小慧之慧,皆含有非美善之意,不能恰好與般若相當,故不如存般若之原音,而以智慧——加以界限——為解釋。蓋般若者,諸佛菩薩親證諸法實相真如之智慧也。以一切萬有之法性本來真實如此。一切有情,不了真如,違於法性,故起顛倒、迷謬、虛妄之分別, 。。

太虛大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2)

必須遣除之,始得般若現前。故般若非平常之智慧,雖有時以之作解,須知實與普通書中之智慧不同。今為之定義如下:般若者,乃依佛所說教法,解理修行,遣除一切顛倒、迷謬、虛妄的分別,親證諸法實相真如的無分別智慧也。

依此定義,說明三種般若:

其一,實相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