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英雄交談之時,任何人不得靠近,違者殺無赦。”
兵士奴隸領命而出,各守營帳四角。見眾人屏退,為徹底打消忽必烈心中的懷疑,蕭遙從椅子上站了起來,退到忽必烈的面前,躬身說道:“小人名叫蕭遙,無功無勞,決不敢妄稱英雄之號,王子殿下還是稱小人的名字吧。小人不敢與殿下並列而坐,若是殿下有何吩咐,小人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忽必烈微微一笑,並未堅持。微一沉吟後,便直入主題地說道:“蕭遙,眼下確實有一件大事,需要聽一聽你的意見。”
蕭遙剛才察言觀色,已經明白忽必烈此時的所憂之事,剛想開口說話,但轉念一想,卻還是說道:“殿下所指的大事,是說提兵南下,攻滅宋朝嗎?”
忽必烈奉大汗蒙哥之命駐節開封,提調中原諸路蒙漢軍馬,尋機南下進攻宋朝,此事雖非絕密,但也是少有人知,而且之前忽必烈從未與蕭遙說起過,只在屏退金輪法王和瀟湘子等人時隨口一提,蕭遙卻已牢牢記住,這當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忽必烈所指的大事雖並非是此事,但仍是心中一驚,不自覺間,對於蕭遙的能力又看高了一截。此時他略微一想,便順水推舟,不置可否地開口問道:“那麼對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的?”
蕭遙等的就是忽必烈的這句話,當即開口說道:“依在下愚見,此時並非揮師南下,攻滅宋朝的好時機,還望王子殿下三思而後行。”
忽必烈眉頭微皺,問道:“你說此時並非好時機,那是為什麼?”
其實蕭遙藉此機會,意圖阻止忽必烈南下,正是想到到時一旦戰端初開,雙方兵戎相見,秣馬而行,那麼天下百姓勢必便要遭受無窮無盡的苦難了。雖說他並非生於亂世,一生中別說真刀真槍、動輒成千上萬人以命相搏的戰爭了,就連普通的街頭鬥毆也很少見,可他博覽群書,又看過一些關於戰爭的紀錄片,對於戰爭的殘酷性自然是一葉知秋。穿越南宋後,他歷經磨難,雖立志定要成為人上之人,手握重權,睥睨天下,但其實心中最真誠的那份堅守卻一直未曾改變,不到萬不得已,他絕不會選擇“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不願為了一己之私,便幫助其時還算是“外國”的蒙古,去攻打宋朝這中華正統之地。只是,他早從歷史的發展中得知,南宋此時已是病入膏肓、奸佞當道、政治**,國勢日衰,縱然秦皇漢武在世,恐怕也無法改變此種局面,更遑論自己這個只是穿越而來的後世普通青年了。若是自己執意利用所知所學去幫助宋朝,硬要企圖改變那種羸弱的局面,只怕到最後,自己在朝堂爭鬥中一敗塗地,身毀名裂倒還是小事,可要是徒增南宋百姓幾十年的悲慘生活,那樣的結果就絕非所願。正是因為想到了此節,蕭遙才最終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乾脆來到蒙古軍中,投奔未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說不定尚有一線希望。此時,他面對忽必烈的詢問,拿出早已想好的說辭說道:“我蒙古國兵強馬壯,猛將如雲,若是籌劃得當,上下一心,取下宋朝不過只是時間的問題。然而有一件事情,殿下可曾想過?殿下此時是蒙古的脫裡(藩王),自身勢力未大,南宋臨安卻地處江南富庶之地,經濟發達,人才濟濟,這就好比是一大塊肥肉。殿下持刀叉切下這塊肥肉自是沒有問題,但這肥肉到頭來,最終卻落到了誰的口中?殿下可曾想過這個問題?”言語中已暗暗點明瞭其中的利害關係。
忽必烈聞之一驚,略微一想,心中登時便雪亮一片,就彷彿是眼前的一團迷霧散去,使得前路盡皆清晰地出現在眼前,這當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他立刻明白了過來,自己此時手下雖擁兵甚眾,且受封漠南漢地,駐節開封,兵馬錢糧無一不足,逐鹿中原,建功立業這些事情看似已是唾手可得之事,可實際上,所有的兵馬乃是哥哥蒙哥可汗所提調,自己並非擁有者,而只是一個使用者、指揮者。想到這裡,忽必烈暗道:“我出生入死地浴血奮戰,日後由此所獲得的一切財富和土地,自己終歸是無權處理的,到最後仍要歸於大蒙古帝國所有,那也就是隻能落在哥哥手中。我若是就這樣度過一生,除了功名利祿這些身外之物,終將一無所得。什麼胸懷天下,統統都要成為泡影了。”一念至此,忽必烈登時愁眉緊蹙、雙目中隱憂無限。
蕭遙知道自己的話已起到了作用,於是也不多言,只等忽必烈慢慢思考。過了片刻,只聽忽必烈忽然緩緩問道:“不知你有什麼良策?”目視蕭遙,凝而以對。
見此情景,蕭遙心中一沉,知道影響忽必烈的關鍵時刻已經到來,日後的成敗在此一舉,暗暗吸了一口氣後,說道:“土地乃安身立命之本,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