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和艱辛。但是這部《天歌》並沒有忘卻在那紛繁和艱辛過程中的人。正是以人的角度,華彩而激越的“天歌”,才會在人性的高度上得以譜寫。說到底,一部壯麗史詩般的“天歌”,才會在站立起來的“一橫一撇”的“人”寫成。
2008/6/22於八米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天歌― 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
文/天泉 何建明
序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是中國火箭的搖籃,是中國航天的發祥地。在喜迎研究院50 週年大慶之際,由她自主研製的被譽為“金牌火箭”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為繞月探測工程的第一顆衛星― “嫦娥一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唱響了“可上九天攬月”的壯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夢想,它標誌著中國已進入了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之列。這是我國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的又一個標誌性的成就,是中華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又一次歷史性跨越,是中國為人類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看!“神箭”呼嘯送100 多顆衛星和“神舟”上天。聽!朵朵白雲灑下《 東方紅》 的歌聲化作一條東方的哈達。50 年前,航天兒女放飛的第一枚火箭,堅強地從坐落在北京南苑的“搖籃”裡起飛。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國內外形勢的戰略高度出發,以敏銳的目光及非凡的膽略,毅然作出的英明決策。
30 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更加明確地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納入我國發展高科技的“863 ”計劃,並付之以攻關實踐。
20 世紀90 年代初,面對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的新形勢,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尖端科技事業的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併為工程實施付出了大量心血。
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眾多航天人的努力,最終實現了以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載人飛船巡遊太空、首次繞月探測為標誌的歷史性突破,將中國航天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永遠鐫刻在深邃浩瀚的太空。
2003 年11 月7 日,在慶祝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圓滿成功的大會上,###同志滿懷深情地說:“實現飛天夢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美好的夙願。自古以來,嫦娥奔月、敦煌飛天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就在中國人民中流傳。”他勉勵航天戰線的全體同志繼續團結奮鬥,努力在人類探索外層空間的偉大事業中有所創造,有所作為,並對航天人創造的載人航天精神高度肯定,賦予了最新的科學闡述:“熱愛祖國,為國增光的堅定信念;勇於登攀,敢於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人局觀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
今天,當整個中國為“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一號”高舉歡呼的手臂、唱響月亮之上圓夢的讚歌時,我欣喜地讀到由天泉、何建明兩位作家創作的一部譜寫中國火箭事業50 年征程、讚頌鑄造中國“神箭”的英雄、有如輝煌史詩般的長篇紀實報告文學― 《 天歌一一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 。全書以中國高科技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為經線,以“搖籃”裡走出併成長起來的中國航天戰線的英雄群體所創造的豐功偉績為緯線,透過20 世紀世界風雲的變幻,折射出中國火箭發展的歷史步伐。這是兩位作家全方位、多側面、立體式為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立50 週年慶典奉獻的厚禮,是一部反映中國航天向太空進軍的力作,唱響了中國航天對祖國忠誠的歷史頌歌,是為威震全球的中國“神箭”譜寫的壯麗詩篇,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對航天人的深情摯愛。書中50 年時空的交叉跨越,現實與歷史的相互輝映,展現了中華民族實現美好夢想的艱辛、苦難,以及帶給祖國母親的驚喜和榮耀。洋洋灑灑20 餘萬字,在喜悅與淚水中講述了從第一枚仿製的“1059 ”導彈起飛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征服太空,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路拼搏,一路凱旋,歷經50 年風風雨雨的驚濤駭浪,雷鳴電閃般叩開宇宙之門的奇蹟。
《 天歌― 走近中國火箭的搖籃》 裡描寫的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高科技鐵軍。他們傳承我們黨我們軍隊的光榮傳統,弘揚以愛國主義為精髓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繼續新的長征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