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童年在山坡上捉蚱蜢,和小夥伴割草,在小溪邊洗衣服,蝴蝶繞著花叢轉,蜻蜓緩緩飛。回憶那些和平寧靜的生活,回憶美好事物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淨化自己的心靈,這是其一。其二,故人、故事、故書,現在重溫,你的經歷、你的閱歷與從前都不同,學識、認識也不一樣,所以你的感受也會不一樣,你會有新的體會。比如,小時候,你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邊,這個親戚對你非常苛刻,你小時候對他討厭得不得了。但是正是由於他的這種苛刻,養成了你做事嚴謹的習慣。多年以後你再來回憶這個人時,可能會深深地感謝他。透過溫故發現如果沒有他那樣對我,也許就不會養成我身上這些良好的習慣,這就叫溫故而知新。再比如,你五歲的時候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背完就完了。等你十幾歲的時候再讀,就能夠有一些理解了。到你五六十歲、七八十歲再來讀,特別是如果你已經離開故鄉很多年,“少小離家老大回”,你就可以切身地感受到來自內心的那種共鳴,這是超越時空的。少小離別故鄉,現在已經近八十歲了,回到老家,一口鄉音不改,可是頭髮卻斑白了,小孩也不認識你了:“笑問客從何處來”,你是哪裡來的老人啊……這個時候再來讀這首詩,那種內心的感受是不可以言說的。這就是溫故而知新,在不同的時空,去溫習那些故人、故事、故書,你都會有新的深刻的體會。像巴金老人,在“文革”當中飽受摧殘的時候,他的認識和“文革”結束以後他寫作《講真話的書》的時候是絕對不同的,當他重新來審視“文革”,就會對那段時期、對中國文化有很多新的見解和體會。“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你就可以當老師了,你就可以把你曾經的感受和現在的感受對比起來給人家講,因為其中包含的都是人生的道理。這句話隨時都可以實踐。你們隨時可以溫故,把你以前的生活拿來細細地咀嚼。比如晚上十點半,你躺在床上,沒睡著,就溫故半個小時,把曾經走過的這十幾二十年的路,童年發生的什麼事,少年發生的什麼事,有些什麼人,慢慢溫習,記錄下從中得到的很多心得體會,日後整理出來就是你的回憶錄了,這是有意義的,對教化眾生是有意義的。
子曰:“君子不器。”
這一句話是很重要的。什麼叫“君子不器”呢?要理解“不器”,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器”。“器”字,四個“口”,一隻狗(“犬”),四個“口”指物品很多,一隻狗把這些物品照看住。需要狗來看守的一定是珍貴的物品。“器皿”,“器”和“皿”是有區別的,“皿”是一般的物品,珍貴的物品則叫“器”。
為政第二(9)
一種器皿有它特定的功用,比如這支錄音筆,是拿來錄音的,這是它的功用。鋼筆就是拿來寫字的,杯子就是拿來喝水的,喝水的杯子就不能拿來當痰盂。收音機不能拿來當枕頭,只能拿來收聽。鍾是拿來看時間的。窗簾就是遮窗子的,我不能拿它來擦手,有些人洗了手,順便就在窗簾上擦,這是不可以的。
所謂“君子不器”, 表面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夠是一個器皿,因為一樣器皿只具備一種功用,而君子不是隻有一種用途的人。深層的意思還有,第一層,君子應該具備“不器”這種胸襟,就是對什麼都能從容應對。一般人很難做到這點。比如找工作,高的工作,他無力勝任,低的工作,他又不滿:“哼,這個工作哪裡是我乾的,我是要幹大事的人。”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意幹。君子則是什麼事情都可以做,這種境界不是一般人達得到的,要經過修煉。當國家主席,你可以做得很好,當工人,你是一個優秀的工人,這就是境界,能上能下,能屈能伸,這才是大丈夫。真正的君子就是這樣。比如,今天讓我在這裡給大家講課,我就在這裡給大家講好課;明天不要我講課了,讓我去掃廁所,我也心甘情願。一般人就可能想不通了,我明明是個老師,我明明在給大家上課,我又沒講錯,為什麼要我去掃廁所呢?想不通了,而且內心開始痛苦了:我滿腹經綸,還讓我掃廁所……鬱鬱寡歡,懷才不遇,乃至憂憤而死。從古到今,這種人太多了。為什麼古往今來,總是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呢?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也常常遇到這種人。“哎呀,我這輩子算完了,機遇不好。”這種人很多,但是真正的君子不是這樣子。要他做什麼,都能泰然處之,這個泰然處之就不容易了。不要我教書了,我就到學校門口擺個小攤,賣點水果啊,賣點針頭線腦什麼的。一般人一定不好意思,看見學生下課出來了,趕快把臉遮住,不讓學生認出來。其實自食其力,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