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孔子說,真正的君子吃東西不求吃飽。意思是什麼呢?不貪求享樂,不貪求那些山珍海味,美味佳餚,只要能夠吃,能夠維持生命就行了。“居無求安”,就是不求住得多安適,多舒服,不要求多大的房子、多好的床、多好的沙發。“敏於事而慎於言”,敏於事就是勤奮地做事,慎於言就是說話謹慎,因為禍從口出。儒家崇尚多做、少說。你多說就是“巧言令色”,就“鮮矣仁”。“就有道而正焉”,“就”是靠近的意思,靠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用他們身上的美德來匡正自己身上的過失,看他哪些做得好,哪些是自己沒做到的。“而正焉”,進而去糾正你自己,匡正你自己。“可謂好學也矣”,這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啊。這是儒家對人的要求:重仁義,而輕視物質生活的享受。現在的人,讀書也好,做學問也好,絕大部分是為了住好房子、坐好車子,為了吃好的、穿好的,為了享樂,道德無所謂,但求物質生活過得好。而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不貪求榮華富貴的,只求完善自己的道德。

孔子最讚賞顏回,為什麼呢?因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是什麼意思呢?顏回一簞飯,一瓢水,住在一個破陋的房子裡邊,人家都忍受不了這種生活,而顏回卻自得其樂。這就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為政》篇裡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顏回很少說話,孔子跟他說了一天的話,顏回都是“嗯,對,是這樣……嗯,很好……嗯,太對了……”“無違”,就是不說一句和老師不一樣的話;“如愚”,表面上看像傻子一樣,但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退下去,他把我講的全部身體力行,用在生活當中,而且做得比我說的還要好。這是不是“敏於行而慎於言”啊?“就有道而正焉”,孔子是有道的人,顏回親近孔子,按照孔子的德行來修正自己。顏回達到了孔子所崇尚的這種儒家的追求,所以孔子最喜歡顏回。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是孔子晚年最喜歡的弟子,聰明穎悟,能說會道。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諂”是拍馬屁、獻媚的意思,貧窮但不去搖尾乞憐,不到處去討好賣乖。“富而無驕”,富貴卻不驕奢淫逸。我們一般的人,一貧窮了,就沒有骨氣了,到處去奉承,去獻媚;有錢以後就吃用無度。暴發戶就是這樣子,仗著自己有幾個錢就了不起了,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了。“何如”,子貢問這樣要不要得啊,孔子就說,可以。但孔子只是說可以而已,他認為還不足。“未若”就是不如,還不如什麼呢?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是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的。雖然貧窮卻很快樂,縱然富貴卻還能夠好禮,用禮來約束自己。程子曰,“禮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禮的核心就是尊敬。一個富貴的人,他還能夠對人謙恭、尊敬,這就說明他不驕。貧窮還能夠快樂,富貴還能夠好禮,子貢聽了老師的話以後就領悟了,能聞一而知二,舉一而反三了,他引出《詩經》裡邊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如切如磋”指古人治骨、角等,“如琢如磨”指古人治玉、石等。古人用骨、角、象牙、玉、石來制器具,要反覆打磨、加工。《三字經》裡講“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玉器,制玉就要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其斯之謂與”,是不是就是《詩經》裡邊這兩句話的意思啊?

學而第一(14)

從“貧而無諂”到“貧而樂”,從“富而無驕”到“富而好禮”,是不是一種遞進關係呢?孔子是在講要精益求精。所以子貢說,《詩經》裡邊講的這個話是不是教我們求學立德應精益求精呢,孔子一聽就高興了:這個弟子開竅了。為什麼說孔子高興了啊?“賜也”,孔子很少這樣叫弟子。賜是子貢的名,我們前面說平輩之間才稱名,孔子稱子貢“賜”,是一種親切的表示,是對他的暱稱,體現出一種喜愛。老師覺得這個弟子開竅了,很高興,賜啊,我可以開始和你談詩了啊。意思就是說,你能夠透過生活當中的道理來悟到《詩經》當中的道理,看來你已經對《詩經》有所領悟了,我可以和你談《詩經》了。為什麼我能夠和你談《詩經》呢?因為“告諸往而知來者”,這個“諸”字就當“之”字講,這裡做代詞,代子貢。告訴你過去的,你就知道未來的了,相當於我告訴你一,你就知道三,就是舉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