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6部分

22。中國戰區(5)

國民黨軍紛紛西撤。

中共領導的蘇南敵後抗日軍民經過艱苦鬥爭,不僅堅守住了原有地區,而且開闢了郎(溪)廣(德)和長興外圍地區。

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南敵後發展,控制蘇浙皖邊,發展浙江沿海地區,為爾後收復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創造條件的戰略任務,新四軍第1師3個團及地方幹部300多人,在師長兼政委粟裕率領下,於12月27日,由蘇中渡江南下,向浙江進軍。

到1945年1月初,在浙江省長興縣與新四軍第16旅會師。

隨即成立了蘇浙軍區,粟裕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治委員,統一指揮江南和浙東部隊。

同時,將部隊整編為3個縱隊,並確定了進軍部署:第1縱隊進至安吉、遞鋪以東,餘杭以北,開闢莫干山及杭(州)嘉(興)湖(州)地區;第3縱隊進至廣德、泗安地區,配合第1縱隊行動;第2縱隊鞏固四明、會稽山區,並逐步向西發展,策應主力南進。

2、3月間,蘇浙軍區部隊多次粉碎日偽軍的進攻,並連續取得第一、第二次天目山反頑作戰的勝利,控制了蘇浙皖邊的長興、廣德、臨安、餘杭之間10個縣的廣大地區,解放了100多萬人口。

為了加強蘇浙地區的力量,新四軍第1師副師長葉飛奉命率領教導旅3個團及地方幹部數百人,於3月中旬,繼續由蘇中渡江南下,4月到達蘇浙軍區。

部隊改編為第4縱隊,葉飛任蘇浙軍區副司令。

該縱隊以一部渡過富春江,與第2縱隊會合,打通了與浙東根據地的聯絡,以另一部開闢了杭(州)嘉(興)湖(州)新區。

第2縱隊主力繼續鞏固四明山區,並向西發展,解放了上虞縣城。

6月,蘇浙軍區部隊又取得第三次天目山反頑作戰的勝利。

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整個敵後戰場,都取得了攻勢作戰的重大勝利。

據不完全統計,我軍共對敵作戰2萬餘次,打死打傷日偽軍26萬餘人,俘虜日偽軍6萬餘人,爭取偽軍反正3萬人,攻克縣城47座,摧毀敵據點5000餘處,收復國土8萬平方公里。

隨著區域性反攻的勝利進展,解放區迅速擴大,人民武裝力量也急劇發展壯大。

日軍佔領的大多數中心城市、交通線、海岸線,幾乎都已處在人民武裝的包圍之中。

中國人民的最後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最後失敗,都為期不遠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當天,蔣介石委員長即召見蘇、英、美駐華大使,建議成立中、英、美、荷、澳、加拿大、紐西蘭軍事同盟,以軸心國為公敵,共同對敵作戰。

此後數日,蔣又與上述諸國大使武官磋商,並請美國代表向羅斯福總統提出具體建議。

12月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建議成立中國戰區,並告已徵得英、澳、荷、新一致同意,公推蔣為中國戰區統帥。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結成同盟,宣佈各國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資源,對德、意、日作戰。

1月2日,蔣覆電羅斯福,同意接受中國戰區統帥。

但建議美國任命一位參謀長。

美國選任了史迪威將軍。

1942年3月,美國陸軍中將約瑟夫·W·史迪威,根據中美協議,來華就任中緬印戰區美國陸軍司令及中國戰區的參謀長。

不久,他與蔣介石在緬甸作戰的戰略與計劃、中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對華租借物資的控制權、改造國民黨軍隊以及裝備共產黨軍隊等方面,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最終導致了蔣介石強迫美國召回史迪威,即所謂“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於20和30年代曾兩度在中國工作,先後在華10年,粗懂中國語言,能用漢語會話,在美國人中被稱為“中國通”。

他身材修長,言談簡潔。

他說話尖酸刻薄,背後把蔣介石稱為“花生米”,所以他綽號叫“醋性子喬”。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到重慶正式向蔣介石報到,說明他的職責是:美國總統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駐華空軍司令官;對華租借物資監理官;滇緬路監理官;中國戰區參謀長。

不管職責有幾條,史迪威的在華使命主要是“增強用於戰爭的美援的效果和改進中國軍隊的戰鬥效能”。

當時,美國採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