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戰爭就結束了。
德國海軍基本被戰勝國遣散,但鄧尼茨沒有走。
他在苦思冥想德國戰敗的原因,琢磨有何辦法能制服英國。
時間一年年過去了,鄧尼茨的職務也慢慢提升,當上了輕巡洋艦艦長,指揮軍艦做環球航行。
鄧尼茨對付英國的辦法也慢慢形成體系了。
鄧尼茨認為:只要德國想恢復其戰前的地位,就必定與奉行均勢政策的英國發生衝突。
英國是以海洋為生存基礎的島國,資源匱乏。
德國陸軍對付這樣的國家無能為力。
要制服英國只能靠海軍。
但德國海軍水面艦只即使實力與英國海軍相等,在作戰中也將處於不利地位。
其原因是德國的地理位置不利。
英國是島國,良港遍及全國,能直接通往大洋,全球各地都有英國海軍基地,而德國只有從北海駛入大西洋。
若想切斷大西洋交通線,扼殺英國,德國海軍必須衝破北海和設得蘭群島的英國海軍封鎖線。
7。大西洋海戰(7)
在交戰中,英國海軍可以集中兵力,形成優勢,英受傷艦隻可以直接駛回基地修理;德國海軍卻得孤軍奮戰,並帶著受傷艦隻重新衝破封鎖線返回基地。
因此,大型水面艦只不是德國海軍的發展方向,德國海軍的方向應是潛艇。
潛艇可以悄悄穿過北海進入大西洋。
由於潛艇航速低,不宜攻擊速度快的軍艦,其目標應是速度慢的商船。
要集中兵力在最短的時間內擊沉最大限度的商船,造成英國商船短缺,中斷航運,無法運進糧食和原料,最後被迫屈服。
要擊沉商船並儲存自己,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對付護航船隊和聲納。
鄧尼茨從切身的經驗中體會到,單艇水面攻擊危險極大,效果甚低;水下攻擊不但效果差,還易被聲納探測到,而遭深水炸彈的攻擊。
多艘攻擊則有一系列通訊和指揮上的難題有待解決。
1935年,鄧尼茨帶著這些問題走馬上任,出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
鄧尼茨一上任就親自隨潛艇出航,組織演習,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他發現聲納不能對付水面航行的潛艇。
潛艇的側影小,夜間在水面行駛時難於用肉眼發現。
同時水面航行的潛艇可以進行潛艇之間、艇陸之間的無線電聯絡。
經過一系列的實踐,鄧尼茨終於探索出對付護航船隊和聲納的辦法:一艘潛艇白天在水下或水面跟蹤船隊,夜間發起多艇水面高速魚雷攻擊,爾後快速撤離。
這種多艇水面進攻戰術被稱做“狼群”戰術。
鄧尼茨的潛艇部隊把“狼群”戰術練得爐火純青。
鄧尼茨見“狼群”戰術已有眉目,就上書海軍司令雷德爾和希特勒,要求重點建造潛艇,但被拒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水面艦只、潛艇就在公海上襲擊商船。
德國潛艇首開紀錄,擊沉“雅典娜”號郵輪,拉開大西洋戰役的帷幕。
不久,鄧尼茨戰前對德國大型水面艦只的預言就被證實。
德國水面艦只根本無力擊敗英國海軍,對商船的襲擊也得不償失。
1939年12月,在南大西洋、印度洋襲擾並擊沉多艘商船的德國袖珍戰列艦“斯佩伯爵”號,被3艘英國巡洋艦發現。
英艦不畏強敵,在南美烏拉圭拉普拉塔河河口外,與德艦展開激戰。
“斯佩伯爵”號的排水量超過3艘英艦的總和,火炮口徑也很大,把3艘英艦打得千瘡百孔,大火熊熊,但自己也彈痕累累,退到烏拉圭領海避難。
大西洋上的英艦聞訊趕來。
“斯佩伯爵”號艦長格蘭斯道夫眼見無法逃脫,下令炸沉軍艦,後來自己也開槍自殺。
雷德爾秘密建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排水量達4萬多噸,裝有口徑15英寸的巨炮8門。
1941年5月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在京特·呂特延海軍上將的指揮下,溜出波羅的海,先到了被德軍佔領的挪威。
然後沿挪威海岸北上,再向東從冰島以北折向南,進入格林蘭島和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準備繼續南下,在繁忙的北大西洋航線好好撈一把。
英國情報部門早就密切注視著這艘鉅艦。
“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