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損失則近1萬。
3萬之眾的美國第2軍損失1/5,達6500人。
損失坦克183輛、裝甲車194輛、大炮208門,卡車和吉普車512輛。
7。大西洋海戰(6)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名將奧馬爾·布萊德雷在回憶起這次戰役時寫道:“即使經過這麼多年之後,每當我回想起那次災難性事件時,就感到痛心不已。
在美國陸軍引以自豪的全部歷史中,這可能是最不光彩的一頁。“
盟軍在突尼西亞的虛驚過去了,北非德意軍隊窮途末路,必死無疑。
但大西洋的萬里洋麵上,此時此刻卻險象叢生,一場關係到盟軍生死存亡的反潛戰——大西洋海戰,達到了高潮。
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煙波浩淼的大西洋成為歐洲、美洲新紀元的搖籃,孕育出以海洋為基礎的大英帝國和迅速崛起的美利堅合眾國。
大西洋給兩岸的兩個英語國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帶來了鉅額財富,成為聯絡新舊大陸的生命線。
為了保衛這條生命線,英國曆屆政府耗費巨資,保持著一支規模龐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海軍,不惜以戰爭來維護海上霸主的地位。
靠著英國皇家海軍的大炮鉅艦,幼年的美國躲過了歐洲列強的侵擾,發展成一個面向兩洋、生機勃勃的龐然大物。
大西洋是英國的生命之源,是美國在歐洲發揮威力的必經之路,因此也成為兩國的歐洲敵國——德國的攻擊目標。
德國是大陸國家,直到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後,才著手建設遠洋公海艦隊,企圖有朝一日與英國海軍一決雌雄,把德意志帝國擴充套件到全世界。
結果引發了英德海軍的競爭,成為誘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水面艦只顯示出優越的效能,在數次海戰中給英國海軍造成很大傷亡,但未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
德國海軍龜縮在港口,只能派軍艦到海上游擊,襲擊協約國的商船,但效果不佳。
然而潛艇的發明,給德國海軍注入了生機。
戰前無人一顧的潛艇在二次大戰中大顯神威,一艘德國潛艇竟在半小時內連續擊沉3艘英國巡洋艦。
一籌莫展的德國海軍如見到救命稻草,抓住潛艇這個新型武器,在大西洋發起“無限制潛艇戰”,想截斷英國與外界的聯絡。
德國潛艇頻頻得手,卻惹火了奉行公海自由航行原則的美國,把美國拖入對德作戰的行列。
英國一度被潛艇弄得焦頭爛額,後來發明了對付潛艇的辦法——護航制度。
英國人將商船編成船隊,小的有數艘,大的有數十艘,用軍艦護航。
此時的潛艇航速低,水下航行距離短,因此無法對付護航隊。
英國人制服了潛艇。
但英國人沒有掉以輕心,積極研製反潛武器,其成果是超聲波水下探測儀——聲納。
英國自恃有了護航制度和聲納,潛艇今後已無用武之地,在1935年同意德國可以擁有潛艇(凡爾賽和約中規定德國不得擁有潛艇)。
同時把自己有限的資金都用於修造戰列艦、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等大型艦隻,而不注意驅逐艦、護衛艦等護航艦艇。
德國海軍也持同樣觀點。
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覺得潛艇無用,在希特勒上臺後,把大部分資金用於修造戰列艦等大型水面艦只,偷偷建造超級戰列艦“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
因此在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時,德國只有57艘潛艇,其中適於大西洋作戰的遠端潛艇僅2l艘。
在一片潛艇無用的議論聲中,只有一個人堅信潛艇是能制服英國人的惟一武器,是德國海軍的發展方向。
這個人就是後來成為希特勒繼承人的德國海軍總司令的卡爾·鄧尼茨。
卡爾·鄧尼茨中等身材,結實、勻稱,金髮碧眼,是戈培爾筆下典型的日耳曼人。
他在1943年1月以前是德國潛艇部隊司令,但卻是在水面艦艇上開始其海軍生涯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鄧尼茨在黑海的一艘德國巡洋艦上服役,後來被調到潛艇上任艇長。
1918年10月,鄧尼茨的潛艇在馬耳他附近襲擊一支英國護航船隊時被擊沉。
他最後一個離開即將沉沒的潛艇,很快就被英國軍艦救起,送到戰俘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