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部分

如雷,一氣之下令德軍佔領法國南部維希政府的地盤,滅掉了這個傀儡,並派兵直奔土倫港,搶奪法國艦隊。

法國海軍料到這一手,早已在艦內裝滿炸藥。

見德軍殺來,便起爆炸藥,把整個艦隊自沉於土倫港。

希特勒同時還下令德軍從西西里島火速搶佔突尼西亞。

一時間,整個北非、法國都陷入紛亂的戰火中。

這正是“火炬”成功的標誌。

丘吉爾、羅斯福見“火炬”熊熊燃起,北非敵軍即將全部被殲,心花怒放,決定再次會晤,商討打敗德意日的大計。

7。大西洋海戰(1)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大敗隆美爾、艾森豪威爾一路殺向突尼西亞時,丘吉爾躊躇滿志,欲為盟軍制定今後的戰略方針,要求同美國總統羅斯福會晤,共商大計。

羅斯福覺得應把斯大林叫上,免得讓人有盟國不團結之感。

但此時蘇軍正把德國重兵圍於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軍務在身,婉言謝絕了。

羅斯福、丘吉爾二人頗感失望,隨即商議會晤地點。

羅斯福說由於美國總統不能遠離美國,也不能去英國,但可以去有美軍駐紮的地區,如冰島和北非。

冰島此時正逢隆冬,冰天雪地,終日霧氣騰騰,飛行危險。

兩人自然選擇了四季如春的法屬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薩布蘭卡。

為了安全,這次會議嚴格保密。

1943年1月12日晚,丘吉爾登上一架美製C—46型運輸機,離開倫敦,穿過大西洋漆黑的夜空,飛向卡薩布蘭卡。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羅斯福於1月9日離開華盛頓。

總統專列先到了巴爾的摩,然後南下到了佛羅里達的邁阿密。

從那裡乘上飛往非洲的飛機。

羅斯福在1932年以後就再沒坐過飛機,對這次旅行非常滿意。

14日下午,到達卡薩布蘭卡。

此時丘吉爾已在卡薩布蘭卡住了兩天。

這次會議主要是討論兩國的戰略方針問題。

討論盟國在北非肅清德意軍後的行動。

這是英美兩國高階將領、政府要員多次討論、懸而未決的問題。

之所以懸而未決,是因為兩國在戰爭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英國是歐洲的島國,世界海上霸主。

幾百年來,英國依靠自己的制海權,在敵國兵力難以迅速集結的地區登陸,與當地同盟軍一起以持久戰削弱敵人,最後迫使對方接受對英國有利的和平條件。

這就是英國傳統的“間接戰略”。

英國在第—次世界大戰中派出幾百萬遠征軍,在法國和比利時,實施“直接戰略”與德軍血戰了4年,卻戰績平平。

這一教訓更讓英國人相信,必須實施“間接戰略”。

首先掃清德國的外圍,透過轟炸、海軍封鎖、顛覆和破壞,削弱德國,爾後在時機成熟時,再令大軍在法國北部登陸,橫掃西歐,直搗德國心臟。

基於這種思想,英國首相丘吉爾、英帝國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英方首席迪爾元帥,都主張盟軍消滅北非的德意軍隊後,在西西里島或撒丁島、巴爾幹半島這些歐洲大陸邊緣地帶登陸,牽制、削弱德軍,將義大利逐出戰爭,把土耳其拉入反法西斯陣營,在南歐開闢對德作戰的戰場。

在德軍被削弱後,再大舉在法國北部登陸。

但英國的戰略方針遭到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海軍上將的反對。

美國沒有經歷過英國的那種戰爭經歷,主張憑藉盟國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海軍優勢,直接大舉在法國北部登陸,在佛蘭德和法國北部與德軍決戰,圍殲德軍主力,直搗德國腹地,結束戰爭。

而在南歐開闢戰場,勢必要影響在法國北部的登陸計劃。

以馬歇爾為代表的美國軍方,不願被捲入歐洲國家之間複雜的糾紛之中,而替英國出力恢復其在東南歐的影響。

美國同英國雖在1941年春就達成《ABC—1參謀協定》,確定了“先德後日”的戰略方針,並在1942年12月肯定了這一方針,但美國人擔心,一旦對德國戰爭結束,英國人會退出戰爭,不承擔對日作戰的義務,把太平洋戰爭的重任推到美國身上。

馬歇爾最擔心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