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排除了當前的鬥爭,將餘下的觀測結果減半,提出了給“勝利”下定義的問題。游擊戰往往透過政治途徑而不是軍事手段見分曉,而且在戰爭的很長時間以後,這種政治努力還能起影響。外部因素對許多結局起著重要影響。通常,遊擊活動僅僅是發生在從全球進行不可避免的大撤退的前面,或伴隨著這種撤退進行,或發生在政權更迭之前。因此,將雙方最活躍、戰場打得最激烈時的衝突雙方的數字製成一覽表,這是有正當理由的。就軍事而言,此時雙方都可說是在最有效的狀態,達到了暫時的力量均衡狀態。
游擊戰戰鬥人員和居民人數特徵比較
戰爭和勝利者(G=游擊隊勝利;R=正規軍勝利) 正規軍兵力 游擊隊兵力 游擊隊數量 正規軍兵力密度(每平方英里戰鬥人員) 游擊隊兵力密度(每平方英里戰鬥人員) 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戰鬥人員) 正規軍與游擊隊之比
馬來亞(R)1948…52 350000 12000 558 6。90 0。23 15。2 29。2
塞普勒斯(R)1955…59 20000 970 525 5059 0。23 14。2 20。6
阿爾及利亞(G)1954…61 560000 30000 318 0。61 0。03 10 18。6
古巴(G)1957…59 30000 2000 2916 0。67 0。04 132 15。0
奈米比亞(R)1966… 45000 3700 230 0。14 0。01 3 12。2
烏拉圭(R)1969…72 34000 3000 949 0。47 0。04 39 11。3
希臘(R)1944…45 250000 23000 339 4。94 0。45 154 10。9
衣索比亞(R)1960… 192000 25900 1147 0。42 0。05 65 7。4
瓜地馬拉1981 20960 3000 2420 0。49 0。07 173 7。0
肯亞(R)1952…56 56000 12000 450 0。24 0。05 24 4。7
薩爾瓦多1981 22000 6000 710 2。66 0。72 516 3。7
巴勒斯坦(G)1945…48 100000 54000 32 12。16 6。57 167 1。9
印度支那I(G)1945…54 342000 200000 114 2。70 1。58 180 1。7
印度支那II(G)1960…73 941750 600000 70 7。4 4。70 331 1。6
阿富汗1981 125000 90000 194 0。48 0。34 67 1。4
柬埔寨1977… 34000 200000 39 0。18 1。80 43 0。2
只是1945年以來的戰爭才用來確保通常情況下技術發展有一定的穩定性,從而使人口密度和地形的效應不受武器、車輛和交通通訊方面的重大不同的混淆。我們可以設想正規軍至少擁有空中支援、直升飛機和機械化運輸能力,而在這種情況下的武器的威力也是一樣的大。
一旦進入將分析用的素質統一起來時,戰區劃分的問題就出來了。為了把正規軍和游擊隊之比中的變化與地理變化相聯絡,顯然,有必要圍繞行動劃一條界線。鑑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