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的是關乎企業存亡的大事。有了目的,瀕危破產的企業可能起死回生,而缺乏目的,企業就可能毀於一旦。所以目的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有價值。
● 最後,目的本身是一項悖論。它能讓利潤增長—卻只能在人們追求目的本身而非利益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它能鼓舞士氣,打造品牌,幫助人們評估戰略—但它永遠都不僅僅是工具。正因為目的具有這種二元性,才使它難以為我們所駕馭—因而彌足珍貴。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哪些人擁有目的?(1)
哪些人擁有目的?
在聲名顯赫的商業領袖背後,總有關於目的的故事。這些故事也許並非像外人所傳說的那樣,但當你深入地觀察這些領袖,並感受其企業的影響力時,你會發現,在他的成就裡,目的確實功不可沒。我們以四位領導者和他們所創辦的企業為例:亨利·福特(Henry Ford)和他的福特汽車公司,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 Sr。)和他創立的IBM,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和他的沃爾瑪百貨公司(Wal…Mart),西格蒙德·華寶(Siegmund Warburg)和他總部設立於倫敦的華寶投資銀行()。在他們離世多年之後,他們的企業仍在持續發展壯大,有趣的不僅是這些人的創業動機,還有這四個人都富可敵國時,他們的目的凌駕於單純的牟利之上。更重要的是,就每個人而言,他們的個人目的、道德目的和商業目的都是一致的:一致的行動便能實現他們的目的。
福特憑藉著強有力的、被稱為汽車的新機器,終結了尼采所說的“愚昧和機會統治的時代”。正是這種英雄主義使他開發出福特T型車—一款他深信會受到全世界歡迎的車型。華寶為了打贏同英國鋁業公司(British Aluminium)的收購大戰,不止一次賭上他的事業和公司名譽而在所不惜,他屢屢獲勝,成為了人們心中反對舊勢力的英雄。華寶的英雄主義與尼采的思想也有著密切聯絡—他和福特之間的區別就在於,他對自己的雄心壯志敢想敢言。沃森樂於探求“眼前覺察不到的事”,即便時局低迷,他也要強調探索發現,這樣,只要時局好轉,IBM就勝券在握。沃爾頓透過提升顧客生活質量、激勵顧客的方式來服務於顧客。他向員工灌輸的道德觀念是:要像他一樣,永遠以“優於其他商家的服務質量”來對待顧客。這種根深蒂固的利他主義使沃爾瑪公司的管理嚴謹有素,成為了令同行歎服的超強企業—這個企業總是能談成最優惠的價格,能及時地從遠方調集貨物,並保持了靈活變通、應對及時的優勢。
當然,世人也許並不總是認同山姆·沃爾頓懷有利他主義目的,在他們看來,沃爾瑪很可能比其他企業更注重謀求利益。他們可能有充分的理由這麼認為,但外人的眼光無法改變山姆·沃爾頓和其員工們對精誠服務的追求,在他的有生之年,正是這種不懈追求換來了沃爾瑪的成功。
目的的影響力絕不僅僅侷限於過去的成功事例。在今天的私營企業裡,許多知名領導者也是同樣心懷崇高的目的。沃倫·巴菲特多年來精誠追求卓越成就—正如他曾寫道的那樣:他把自己看成一名藝術家,並把一次次的投資看成是“作畫的帆布”,任他在上面表現自己的才能。追求卓越讓他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裡建立起高度理性化、標準化的投資體系,從而使這家小企業能在華爾街的不良競爭中獲利。比爾·蓋茨和他的前人亨利·福特一樣,也是英雄主義的化身,從一開始,他就將目的定位為:要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績。富於創造精神的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是維珍集團(Virgin Group)的靈魂人物,他旗下每一家公司都體現了探索發現目的:探索讓他更好地瞭解世界,從而能夠為顧客提供獨具特色的服務。赫布·凱萊赫(Herb kelleher)的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planes)從一開始便將利他主義體現在其目的之中:努力為其乘客提供低價、舒適的空中旅行。戴維·尼勒曼(David Neeleman),美國捷藍航空公司(JetBlue)的創辦人,在他的創業過程中進一步發揚利他主義精神,最終成功地做到了讓捷藍航空與西南航空分庭抗禮。
在換執行長時,一些公司的目的也隨之改變:傑夫·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接管通用電氣公司之後,即用他的探索型目的取代了其前任傑克·韋爾奇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