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而且辦法很簡單,就是賺錢維持這個家的人買份適量和適當的人壽保險;沒有直接賺錢但也勞碌地幫助配偶安心賺錢的人也應當有份適當的人壽保險。萬一出了事走了,家人領到一筆免稅的賠償金,可以還清房子貸款和其它貸款,有個安樂窩,還有餘錢,老人得到照顧,小孩可安心上學讀好書,課餘還可以參加各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將來有出息,一輩子不愁不怕“景氣”或“蕭條”。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就是不願意去思考這個問題,不願意接受這個道理,總是迴避、拖延,甚至拒絕。有些人一直拖,到有一天他們所認識的人因為意外事故或疾病提早離世,他們目睹去世者家人在經濟上受到的衡擊,他們就會主動找保險代理人談人壽保險。
也有一些人,目睹熟人沒有人壽保險而離世,家人的經濟處境十分淒涼。但這些人偏偏還是不肯為了保障家人而買人壽保險。會出事的肯定是別人。看,我還不是好好的嗎?講得狠一點,這些人見了棺材也不會流淚的——只怕流淚的是這種人的家人。家人流淚,當然,情感使然。但家人流淚,沒有公開表達出來的另一原因是,“你就這樣走了,留下我們怎樣生活?!”很明顯,走了的人已經得到解脫,無憂無慮;可憐的是留下的家人,墜入蕭條困境的家人。
“ 如果我出了事,政府還有各種福利照顧我的家人,何必買人壽保險?”
“泥鴨子總在爛泥中打滾,大鵬鳥卻在高空飛翔 ;有人喜歡彎腰爬行,有人喜歡挺胸走路,人各有志,各適其適。”
現在的社會,家長出事,小孩絕對不會餓死。問題是,逝者希望家屬過什麼樣的日子?希望小孩得到什麼教育?希望他們將來有怎樣的前途?關鍵是家長希望小孩在向政府討取救濟補助的拮据惶恐陰影中長大,還是在安定溫暖和有自信的環境中成長?
是為達觀心寬的人而設的
上文提到參加保險是參加互助會,大家互相幫助。參加者先願意幫助別人,以後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說起來很簡單,言之成理,大家都會踴躍參加人壽保險。但在實際生活中,沒幾個人會主動參加人壽保險。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在於“首先願意幫助別人” !
很少人生性喜歡幫助別人,尤其是在這個著重追求個人利益的社會,一個人不設法或抓住機會去坑別人已算功德無量,還要主動去幫助別人,簡直快要成為聖人!
一個小孩手上有幾塊零用錢,買個冰淇淋吃,多開心;一個打工的,每月花幾十塊錢租錄影帶或光碟,下班回家後消消上班時熬著的悶氣,也算是一種享受;有錢的或充著有錢的,買個大房子可以擺擺場面。你看,每個人花了錢,立即可以得到物質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但是參加人壽保險呢? 付了錢,自己不能立即得到享受;自己死了,別人得到好處,何況自己絕對不會死的,出意外或生病倒黴死掉的總是別人。可見,一般的人是不喜歡參加人壽保險的。
雖然人的意識和行為是自私的,但人的本質還是善良多於醜惡的。一個人在聆聽保險代理人談論人壽保險以後,或者在得知親戚朋友早逝以後,良知促醒他(她) 要對別人負責任,要好好照顧家人,要償還欠銀行或朋友的貸款,要履行很多諾言。對現況的進一步瞭解,他(她) 會發覺和承認,自己和家人要別人的幫助。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能力,無論有多大的成就,無論有多大的財產,在漫長或短暫的人生中,總需要別人幫助。所以不管自覺或無奈被動,這個人也就願意先幫助別人而參加人壽保險。
願意幫助別人的人是有遠見、能替別人和大家著想的、心胸寬闊的有心人。經驗證明小器或小氣的人不會參加人壽保險。這種人斤斤計較怕吃虧,拔一毛有利天下而不為。這種人待人處事的哲學是隻有他(她) 佔別人的便宜,沒有人家應當得到好處。這種人如果參加了人壽保險,結果是他(她) 自己囉嗦,保險代理人頭痛,保險公司煩惱,世界要翻轉,大家都痛苦。所以有小器或小氣習慣的人要經過一番改造轉變,減少了凡事以自己為中心和小處著眼計算的心態,才會適合參加人壽保險。
經驗表明,參加人壽保險的人不但比較健康,而且比較達觀心寬,有自信和肯努力,事業較有成就。他們買人壽保險並不是有成就的結果,並不是有錢了才買人壽保險。他們買人壽保險和有成就同樣是他們達觀自信、高瞻遠矚以及不斷努力的結果。
相反,不肯參加人壽保險的人,比較多心胸狹窄、眼光短淺。他們比較喜歡怨天尤人,不但缺乏自信,而且不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