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政客或經濟學家所引用的一大串數字和名詞都更管用,更切身。也有人講過一句話,“實踐是檢定真理的標準。 老百姓用自己親身的遭遇和體會就可判斷現在是繁榮、不景氣或蕭條。可能市面上真的百業蕭條,一個家庭中如果無人失業,雖然他們都多少有些擔心,下意識中也會削減一些非必要的開支,但他們的生活還可以過得去,對他們來說現在是不景氣。相反,可能現在正處於史無前例的繁榮時代,某家有人就因為這個或那種原因,例如身體不好,或知識技能落後,或乾脆就叫做運氣不好吧,總是找不到工作,這個家庭的經濟處於困境,他們的心情更慘於蕭條年代。對他們來說,是崩潰,是絕境。
在保險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很多人不買人壽保險,甚至不願意去了解人壽保險。他們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事的,會出事的總是別人。為什麼自己不會出事?因為自己年輕,身體好,注意起居飲食,開車小心,家族有長命的基因,從不與人結怨,總之有一副壽星相,從來不必擔憂萬一出了事家人將怎麼樣。可能,家人也有相同的看法,全家一心,極力反對人壽保險。也可能家人的確很擔心,要不然不敢提出來,只能暗中焦慮;要不然提了出來, 結果惹來一頓爭吵或發火,不買就是不買,奈何奈何。
但是,如果我們平時留意一下新聞,上一週是某某體育健將猝逝,前天是一群學生在車禍中喪生,昨天是某某在事業有成的時候突然撒手走了……如果我們翻看報紙每日的訃文欄,我們當然可以看到不少八、九十歲高齡去世者,亦有年輕人,可見,辭世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目前的平均壽命是七十多歲。既然有不少人可以活到八、九十歲,那麼一定有人活得不太長壽。問題是,我們不曉得哪個活的長壽哪個短命。主觀上,大家都希望長壽,很多人也自信命長壽。但畢竟,希望、自信與實際結果是不同的兩回事。雖按統計上的道理,有些人可能比較長命。可圈可點的是“可能” 這兩個字,就是說不保證會長命。保險的原理和運作是與長期累積的統計結果有關的。在統計上可能比較長壽的人的保險費會比較低。低,不等於零。也就是說,還是有人會死掉。問題是,不知道哪個人會死掉。所以才要保險公司去承擔有人會死掉的風險。
其實,令人擔心的不是說會死掉,而是某人萬一走了,他的家人或他所關愛的人將會怎樣。一個家庭平安無事,縱然他們的鄰居或親友出了事,這個家庭所受的影響不大,他們照樣過日子。對他們來說,這是“不景氣” 已矣。但如果大禍降臨這家,這家有人提早走了,尤其是當家的或賺錢養家的人走了,對這個家庭來說這是“大蕭條” 。
經濟上的大蕭條雖然對老百姓打擊很大很慘,但大家有難同當,咬緊牙根幾年,待經濟復甦後,大家又有好日子過了。但一個家庭因為喪失了一個家庭經濟來源的支柱,所帶來的經濟困難有可能是長期的,其影響可能是深遠的。
少了一份收入,怎樣去應付房子貸款?如何繳納房子租金?是否繼續讓小孩學彈琴畫圖?能否讓小孩在假期參加夏令營或參與學生交流計劃?能不能送小孩去比較好的學校?小孩能安心上大學嗎?會不會因為要打工賺學費而耽誤了功課,甚至喪失了求學之心?如果孩子不能好好地念書,基礎薄弱,將來能力有限,出路很窄,半輩子不是蕭條也是不景氣。
什麼是不景氣?(2)
假如小孩還小,父親或母親突然去世,少了一份收入,但住房地捐、水電燃料、衣食交通、日用雜品和醫療保健、教育費用等開銷依然或相差無幾。表面上少了一個人的吃穿,但全家開支相對來說可能不減反漲,因為少了父親或母親照料小孩,請人照料要花錢;因為未亡人要早一點回家照顧家庭,不能加班賺多些錢,或被迫無奈要花少點時間和精力去做生意;因為小孩生病了或學校有事要找家長去一趟,未亡人要請假或丟下生意;因為本來夫婦分攤的家務或共同扛起來的工作,例如打掃收拾房子,器具修理、汽車保養和房子維修等等,現在都要花錢請人來做。
如果家中有老人要照顧,本來兩份收入還容易應付。但現在少了一份收入,怎樣應付?老人家有什麼病痛,加大的經濟的壓力頂得住嗎?無能力好好地照顧老人家,會內疚嗎?
如果欠了一筆債,房子貸款,車子貸款,生意貸款或醫藥費、喪葬費等等,怎樣還?當然,最重的是兒女債,要將孩子撫養成人,的確是一個沉重負擔。這些債務,足以將一個家庭從繁榮拖下到蕭條。
要避免將家庭推落到蕭條境地,不是沒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