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
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是蘇軾七年前寫的。那是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他赴陝西鳳翔府就任籤判之職。蘇轍送至澠池而別。這首詩為答蘇轍和韻而作:感人生之渺小,嘆生命之短促,哀生活之坎坷,悲道路之崎嶇。昔日悟通的一點人生哲理,今天竟成現實。
這首詩,琵琶十分熟悉。前幾年在瓦肆學藝時,師傅曾教唱過,那時只聞“三蘇”之名,欣慕蘇軾詩文之美,不喻詩中深意,依句清歌而已。前幾天,蘇軾深夜徘徊於庭院梨樹之下,望著蘇轍寢室的燭窗,曾邀自己彈唱此詩,並講解了寫作此詩時的感受。此刻,她突然領悟了詩中的深意,胸中湧起萬層波瀾,眼前似乎看到一幅夢境般的無涯圖景;茫茫雪原上,隱約可見一隻飛鴻指爪的痕跡。這就是人生留給人間的印記嗎?這隱約的痕跡,很快就會消失的。
蘇少公啊,你就是這樣地要離開京都嗎?
琵琶投入全部情感,曲調隨著心音而流淌。
蘇轍是牢記這首詩的。琵琶聲情真摯地傾訴,引起他對逝去歲月的溯想。仁宗嘉祐元年,自己與兄長隨著父親進京應考,出潼關,至澠池,夜宿僧寺。老僧熱情接待,饗以名茶素食。兄弟二人題詩於僧寺牆壁,以謝主人。六年之後,兄長赴鳳翔府任職,自己送至澠池,再宿僧寺,而老僧已經故去,多了一座埋葬骨灰的新塔。當年題壁的詩句,已不復存在,連那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