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通訊部隊做好工作,隨時彙報前線的情況,各營各連加快速度。咱們第一師可不能比第二師還慢。”楊希閔命令的說道,說完,將軍帽重新戴上,輕踢馬刺從山坡上跑了下去。
宜昌的戰鬥在一個鐘頭之後打響。第七師團第一師先鋒第二團在宜昌北部秭歸縣外集合完畢,同時也摸黑偵查到鄂軍的佈防情況,迫擊炮小隊向主要防線發動連續炮擊,集結完畢的第二團隨後開始衝鋒。
宜昌的鄂軍只有一個不完全的獨立旅,該旅的部分兵力還分散在長陽縣謹防恩施方向的進攻。並非之前的偵查工作沒有做足,而是南方聯軍晝伏夜出實在難以琢磨。再加上之前的謠言,說南方第七師團、第五師團和第四師團三大部隊同時向湖北進攻,將近八萬人的大軍當然要兵分好幾路。
深夜裡秭歸縣遭到突然進攻,鄂軍獨立旅有些猝不及防,辛辛苦苦修築了六天的陣地一下子損失了大半,殘兵快速後撤到宜昌城內,打算憑藉長江做最後的嚴防死守。
同樣是在這天深夜,湖北咸寧鄂軍第六混成旅司令部,張振武、蔣翊武以及第六混成旅旅長孫建業三人正在偏廳裡討論響應南方執政府的計劃。
自從大革命開始,張振武、蔣翊武等人聯合革命軍發動了武昌起義,可是起義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順利,在北洋第一鎮和長江艦隊的嚴防死堵之下,革命軍僅僅佔領了武昌郊區。
到後來廣州首義大捷,全國各地的革命聲勢高漲,北洋第一鎮也臨陣撤換將領,雙方最終在武昌這個地方對峙下來,直到南北議和之後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改編。
正因為如此,張振武、蔣翊武等革命新軍沒能得勢,甚至連黎元洪都沒有遭到新軍的脅迫,而是後來國內大勢已去才自行剪了辮子擁護革命。黎元洪與張振武之間除了在接受改編時碰了一面,幾乎再沒有其他交際。
不過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爆發的二次革命,張振武、蔣翊武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率部在武昌郊區再次起義。只可惜北洋軍勢大,而張振武、蔣翊武手中的兵力不足三千人,武昌爭奪戰不過數日便宣告失敗,革命軍從武昌敗退鄂州,又從鄂州出走黃石,最終退避到咸寧。
二次革命結束,南北聲勢互有漲跌,湖北省內又是一副四分五裂的局面,何宗蓮、陳宦、王佔元等人勢力錯綜複雜,雖然北洋政府一直打算收拾張振武、蔣翊武的殘局,可鄂省內相互掣肘,又各自妄圖保全實力,對北京的命令一拖再拖直至不了了之。
就這樣,張振武等人的這支革命軍反倒在北洋軍環伺之下生存下來,經過王佔元商人督軍之後整頓改編,獲得了鄂軍第六混成旅的番號。
在南方執政府發動四川大戰時,吳紹霆已經在派人與咸寧方面保持聯絡,就在六月初時還秘密透過長江運輸公司向咸寧資助了一批軍火。
不僅如此,吳紹霆還授意商務部策劃四川、湖南、貴州三省的商人,集資入股成漢鐵路湖北段的工程,提前鋪墊好交通運輸線。六月底時已經提前完成宜昌過襄陽到孝感段的鐵路,同時咸寧至武昌段的鐵路也接近完工。
張振武利用個人關係,積極的暗中幫忙疏通,讓南方的資本入股湖北鐵路更多一些方便。
前不久吳紹霆向張振武確定聯手合作的計劃,希望在南方聯軍進攻湖北時後者能從中響應,裡應外合驅逐王佔元、擊潰北洋軍。
張振武是革命者,但與孫中山的革命關係不算深厚,況且在革命心之下還隱藏著一顆野心。他不甘心安於現狀,之前還一度深感鬱郁不得志,一方面是不滿北洋政府的政策,另外一方面更是不滿北洋政府對待自己的態度。
既然北洋政府指望不上,現在又有了一個聲勢浩大的南方執政府,況且之前的聯絡還是吳紹霆親自出面、主動聯絡,可見南方執政府對他本人的重視。
在與蔣翊武一番簡短的商議,張振武以及咸寧第六混成旅決心歸附南方執政府。
桌子上的油燈搖搖曳曳,映著廳內三個人影恍恍惚惚。
張振武一副坐立不安的樣子,手裡不停搖著一支泛舊的螳螂扇取涼,可是後背的汗水仍然不見好轉。嘆了一口氣,他臉色認真的說道:“這麼說,武昌那邊是故意在提防我們了?”
蔣翊武不疾不徐的點了點頭,說道:“理應不會有錯,否則重慶那邊大舉用兵,王佔元手裡只有兩個師,哪怕算上蔡成勳、朱泮藻還沒編成的四個混成旅,總兵力都不過四萬。在這個時候他不調集兵力護著西邊,反倒抽調兩個團坐鎮江夏,還能有什麼其他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