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爺苦笑道:“陳先生太想當然了,我們洪門的淵源只怕陳先生不太瞭解,要想統一洪門可不是哪個堂口勢力大就能完成的。洪門旗下本來就不止一個堂口,但凡秉承洪門意志和誓言者,即是洪門一份子。我們看不是美國本土那些犯罪團伙,為了爭搶地盤和利益一定要吞併和消滅其他團體。”
陳炯明嘆了一口氣,說道:“在下並不是這個意思,要想解決分崩離析的局勢,必定要有一個強大的勢力帶頭建立和維護統一的秩序。這就跟眼下的中國一樣,北洋政府趨炎附勢洋人,對統一大業力不從心,更是不得民心。吳都督是廣州首義的領導人,他迫切希望能夠取得國內國外各方勢力的支援,以此完成振興中華的大業。”
一旁的常五忽然說道:“最近美國的報紙報道,似乎吳都督已經與北洋政府停戰議和了。”
陳炯明點了點頭,嘆了一口氣,說道:“這個訊息我也是前天剛剛知道的。不過在下在動身之前,吳都督已經對我交代了一些事,議和停戰是廣東戰爭最好的解決,無論這一仗是北洋軍勝利還是革命粵軍勝利,結果都不利於我中華民國。吳都督一直很關心蒙古和西藏的變局,寧可選擇向北洋政府妥協,也要將國家主權的大義放在首位。”
常五聽完了陳炯明的話,嘆聲說道:“我等雖然遠在大洋彼岸,可是吳都督的威名早已聽說,沒想到吳都督這個廣州首義的大功臣真正是心懷國家大任呀。”
張三爺同樣讚歎的說道:“吳都督少年英雄,革命楷模,不愧是我大漢男兒的一腔赤誠。若是說到支援革命、締造共和,讓我中華大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這是每一箇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海外華僑同胞同樣當仁不讓。出錢,出力,但凡國內革命志士一句話,我們砸鍋賣鐵、拋頭顱灑熱血都絕無二話。”
陳炯明對洪門支援國內革命的態度絕不懷疑,昔日同盟會策劃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如果沒有洪門贊助經費,只怕連半步都能邁出。不過他聽到張三爺這麼說,已經知道下面的話會有急轉彎,心中不禁有些擔憂。
“兩年前大革命成功之時,孫先生曾發過一份電報到檀香山,不知道陳先生知道此事嗎?”張三爺接著說道。
陳炯明當時就在南京,自然知道這件事。大革命成功之後,孫中山先生請司徒美堂回國擔任監印官,但司徒美堂卻以“功成身退”和“不會做官”為理由,婉言拒絕了。他已經猜出張三爺的意思,只能默默的點了點頭做出回應。
“為國盡心為國盡力,是我等江湖兒女不可推脫的事。只是若要我們參與政治,這便是在我們責任之外了。”張三爺說道。
“在下了然。可是與貴堂合同,是希望藉助貴堂在國內國外的影響力,為吳大都督振興中華的大計搖旗吶喊。宋教仁先生曾經提出過政黨政治的國體方針,所謂政黨政治指的是一個國家透過政黨來運營和管理,而非單一的國家領袖或者單一的政府首腦來執掌國家命運。政黨由人民選舉,代表人民的意願,這才是真正的民主。”陳炯明不肯放棄的堅持說道。
“這些……對我們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干係。”常五無奈的說道。
“是的,正是因為洪門的兄弟不願意參加政治,所以可以選擇參加政黨。政黨是執政的團體工具,但是政黨成員不一定需要親自去經營、去管理這個國家,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意見、願望和心聲表達出來,在政黨內部形成聲音,去引導高層完善管理制度。洪門的兄弟為中國革命付出了這麼多年,這表示他們心繫祖國、關心祖國,有權力也有義務繼續為國家發展出謀劃策,要不然諸位兄弟這麼多年的付出算什麼呢?”陳炯明越說情緒越激動,彷彿就是在做戰前的鼓動演講似的。
常五和張三爺對視了一眼,陳炯明這番話多多少少說到了一些重點上。
這時,後堂傳來了一個渾厚的聲音:“陳先生這番話擲地有聲、有理有據,老夫佩服。”
話音剛落,一個年逾半百、身形魁梧的中年人,昂首挺胸大步流星的走進前廳。雖然已經是接近花甲之年,但司徒美堂氣宇軒昂、臉色紅潤,看上去精神也十分飽滿,甚至比一些青壯年都要健康,不得不稱之為老當益壯。
司徒美堂自幼習武,直至壯年時依然勤加鍛鍊,因此練就了現在這樣的好身板。跟在他身後走出來的還有幾位安良堂和致公堂的核心人物。先前他們確實在後堂處理一些公司事務,就在幾分鐘前才忙完工作,匆匆的來到前廳迎見客人,正巧走到前廳後門走廊上時,聽到陳炯明一番激烈的感言。
陳炯明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