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作品:以史為鑑知榮恥

作者:鍾期

內容簡介:

本書配合國家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宣傳,精心選取了中國歷史上的一百多個能夠反映:“八榮”觀念和精神的故事,對中學生有較高的教育意義。

正文

“救時宰相”于謙拒遷豪宅

北京東單西裱褙衚衕有一處坐北朝南的普通院落,它原來是有“救時宰相”之稱的明朝大清官于謙的故居。于謙被害死後,人們為紀念于謙,把他的故居改為“于謙祠”。

于謙,字廷益,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在永樂十九年(1421)考中進士,歷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官至兵部尚書。他在江西曾平反冤案數百起,在河南修堤、築路、鑿井、植樹,造福地方百姓。那時候,山東、陝西鬧災荒,二十萬難民流向河南,社會動盪不安。皇帝命于謙巡撫,他開啟河南、懷慶兩府的倉庫,放糧救濟難民,又下令授田,給耕牛,發谷種,安頓流民,社會秩序迅速好轉。于謙到哪裡,哪裡有惠政。

1449年,瓦刺酋長也先率兵南下,進犯明朝。在宦官王振慫恿下,昏庸無能的明英宗不顧朝臣們的勸阻,率領大軍50萬,在兩日之內,倉促出征。當英宗到達大同的時候,前線明軍與瓦刺交戰失利,塞外城堡全部喪失。英宗聽到前線戰事不利的訊息,慌忙回師。宦官王振是河北蔚州人。他為了光宗耀祖,請英宗“臨幸”其家。英宗答應,命令大軍向蔚州前進。正值秋季,田野裡高粱秀穗,玉米蒼皮。50萬大軍,行進了四十里,踏壞不少莊稼,英宗不忍心,又命令大軍向東走,至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土木堡離懷來城二十里,因為王振押解的一千多輛輜重車還沒到,又該做晚飯了,所以大軍停下來等待王振。沒想到,瓦刺的騎兵趕來,將明軍四面合圍。土木堡地無泉水,明軍人飢馬渴。瓦刺將明軍擊潰,俘虜英宗。這就是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以後,也先挾持英宗,進逼北京,嚮明朝廷誘和。皇太后命英宗之弟郕王監國。郕王召叢集臣商議對策。侍講徐珵說:“夜觀天時,星象有變,當遷都南方。”兵部侍郎于謙力主保衛北京,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郕王贊成于謙的意見,決定保衛北京,任命于謙擔任兵部尚書,總攬軍務。

于謙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他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使也先挾持的英宗成為一張無用的底牌,同時籌備糧草、部署防禦,整頓軍容,安定民心,做好迎戰準備。他向皇帝表示:“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罪。”

十月,也先率兵進犯北京。大將石亨提出:“斂兵堅壁”,等待敵軍士氣低落的計策。于謙不贊成,說:“我們為什麼要示弱,那樣敵人會更輕視我們。”于謙立刻分遣諸將,率領22萬兵馬,列陣京城九門外。他與石亨率領副總兵範廣等,在德勝門外列陣,首當其衝。

也先本以為京城旦夕可下,等見到明軍嚴陣以待,銳氣頓時消減。于謙令石亨在空蕩的民舍裡設伏兵,派遣少數騎兵誘敵深入。敵師萬騎中計,副總兵範廣一聲令下,伏兵火器怒射,也先之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也先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防守嚴密,敵軍無隙可乘,石亨又分兵增援,擊退敵軍。雙方相持五天,各地援兵將至,也先只好退兵。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不久,也先將英宗送還。

于謙功高不居,生活十分節儉。他的住宅是一處舊院落,“僅蔽風雨”而已。皇帝將西華門的一座豪宅院賜給他,于謙說:“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他拒絕了皇帝的賞賜。

相關連結

後來,石亨、徐珵與太監曹吉祥乘皇帝病危,發動“奪門之變”,迎英宗復辟,害死兵部尚書于謙。查抄于謙住宅,發現“家無餘貲”,唯獨正室鎖閉甚嚴,開啟一看,裡面只有皇帝賞賜的蟒袍、劍器。

“就是用手搓,我們也要把米搓出來!”

1934年2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貴州。國民黨政府命令地方當局,強迫老百姓把糧食、生活用品轉移到深山老林裡,連舂米的石臼全都藏起來,並且造謠誣衊,說紅軍抓人搶糧,企圖割斷紅軍與人民的聯絡,給紅軍制造困難,把紅軍餓死。

有一天,中央紅軍宿營以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些稻穀,但是,缺少舂米的石臼,舂不出米來,總不能讓紅軍指戰員們吃帶殼的稻穀哇!怎麼辦呢?大家一時沒主意,行軍走了一天路,身體都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