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派”創始人譚鑫培的代表作。在這齣劇中,譚鑫培飾演老將黃忠,武打設計精彩紛呈,舞蹈姿勢優美動人,充分地表現了古代名將黃忠的英雄氣概。
1905年金秋時節,《定軍山》在北京大柵欄的大觀樓影戲院、西單商場的文明茶園和東安市場的吉祥戲院公開放映,轟動了整個北京城。觀眾爭先恐後欣賞中國電影,當時報紙報道:大有“萬人空巷來觀之勢”,“掌聲叫好聲不絕於耳”。京劇影片《定軍山》的拍攝成功,不僅開創了我國電影事業,而且為京劇藝術搬上銀幕進行了成功的嘗試。
後來,任景豐又拍攝了《青石山》《白水灘》《金錢豹》和《豔陽樓》等戲曲影片。在中國許多地方放映,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在中國電影史冊上,任景豐的名字寫在第一頁。
任景豐用拍攝電影賺來的錢,在家鄉奉天法庫創辦了第一所初中、高小兩級制的學校,為家鄉培育有知識有文化的新人。為了緬懷任景豐的高風厚德,他家鄉的人們樹起一塊大理石豐碑,把他的業績鐫刻在上面。
沈葆楨“開山撫番”
1874年春天,日本派西鄉從道為都督,率兵侵犯臺灣。臺灣居民在石門與日本侵略軍激戰,牡丹社領導人阿祿父子等16人壯烈犧牲。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社,大肆屠殺當地居民,並且建造營房,準備長久逗留。
清廷發覺事態嚴重,急忙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臺灣防務。沈葆楨調動一萬大軍和大批武器裝備,趕赴臺灣;日軍進退兩難。由於英、美、法等國出面“調停”,日軍勒索中國白銀50萬兩,作為退兵的條件。
日軍撤退後,沈葆楨開始籌劃經營臺灣。那時候,臺灣的土著民族大都聚居在山區;山區人煙稀少,交通閉塞,經濟落後。從大陸遷移到臺灣的漢族人民,大都居住在沿海平原地區。為防止漢族人民與土著民族發生衝突,清廷有令,不許漢族人民進山。要開發臺灣,必須開山修路,安撫土著民族。沈葆楨上奏朝廷,請求廢除漢族人民不許進山的禁令,並得到許可。沈葆楨立刻實施“開山撫蕃”的計劃。
沈葆楨調動十九個營的官兵,分三路開山。北路以蘇澳為起點,沿東海岸南下,經新城至花蓮,全長三百多里,所開的這條山路,就是今天蘇花公路的前身。南路以鳳山的赤山為起點,經崑崙坳,達卑南(臺東),與北路連線,全長兩百多里。中路由林圮埔(雲林)出發,經鳳凰山,大侖溪,到璞石閣(玉里),與北路交匯,全長兩百多里。由於山地峭壁深谷縱橫,官兵們逢山開道,遇谷架橋,築路工程十分艱難,再加上土著民族一時不理解開山修路的重大意義,經常襲擊築路官兵,人員傷亡很多。於是,沈葆楨採取築壘保護的辦法,步步為營,確保築路工程的順利進展。與此同時,他極力嘉獎有功官兵,並吸收一部分土著民族的人員做工,按工作質量付給工錢,絕不失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築路工程的進展速度越來越快,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三條山路全部竣工,使臺灣全島的交通狀況大為改觀。接著,沈葆楨親自率領大小官員進入山區,宣佈“編戶口、禁仇殺、立總目、墾番地、設番塾”等一系列撫蕃政策,鼓勵土著民族開發山林,圍墾荒地,並建設學校,吸引土著民族子弟學習文化。這些措施,深受土著民族的歡迎。
沈葆楨“開山撫蕃”政策的實施,使臺灣東西海岸連成一氣,有力地鞏固了海防,同時也改變了山區交通閉塞的狀況,促進 了土著民族由原始社會向農耕社會邁進,增強了土著民族與漢族移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從此,臺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面貌,煥然一新。
孫中山向農民道歉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大會透過了《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聽說國民黨扶助農工,工農群眾革命運動蓬勃興起。特別是廣大農民,紛紛組織農會,與地主展開鬥爭。他們把孫中山當成大救星。
這年9月,孫中山率領革命軍隊駐紮韶關,準備征討軍閥,大本營就設立在鐵路旁邊。附近農民們聽說孫中山先生來到韶關,就想去看望他,向他傾訴痛苦。當時,孫中山正忙於部署軍事,沒想到會有農民來看望他,自然沒有傳令衛隊容許群眾來見。
一天,兩位農民代表沿著鐵路跑得滿頭大汗,來找孫中山。當他們越過警戒線時,荷槍實彈的衛兵大喝一聲:“站住!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