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只是江蘇一個副貢生身份的薛福成,於同治四年間在其兄的陪同下,也向曾國藩上萬言書,受到曾的賞識而成為幕僚。至於曾國藩的門生故吏,更是先後投奔而來;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年家子,當時身為翰林院翰林,寧願放棄翰林不做,而附冀於曾國藩幕府,最後果然成就其不凡功勳。湘鄉知縣朱孫詒為了幫助曾國藩訓練團練,放棄知縣不做而應曾國藩之詔進長沙集訓湘勇。那些慕名而來投效的,有湖南的,而外省的更多。而經他人推薦的人才,外省人佔大半。曾國藩求賢,在當時即享有美譽,他每與人通訊,都要提到請對方向他推薦人才;有的人本來就在京城做官,經人推薦,就不做官,來到曾國藩軍中,典型的就是安徽人吳汝綸。他到了曾國藩身邊,什麼事都不要做,只專心讀書。更有江蘇人趙烈文,經人推薦之後,成為曾國藩身邊能出入其臥室的最信任的幕僚。可見,曾國藩並沒有什麼生硬的地域觀念。
※虹※橋※書※吧※。
第33節:天下歸心(3)
曾國藩招賢也不講究門第、身份和資歷。他的身邊既有本身就名滿天下的飽學之士,如劉蓉、郭嵩燾、王輳г恕⒘踟顧傘⒗釕評肌⒊扇鼐檔齲�燦懈嶄沾笱П弦檔男律���陸�浚�啾戎�攏���敢庥謎廡┏躒朧送鏡娜耍�蛭��腔姑揮姓慈竟儷∩系牟渙枷捌�B凵矸藎��閱切┍懷�⒔蹈鐧墓僭幣慘皇油�實賾枰月加謾R恍┤艘蛭�舊砭褪譴蛘唐�翹優艿墓僭保�晃首鋦鎦爸�螅����加悶渥銎淥�拔瘛H綞∪詹��仁竊讜���窒倫穌魘綻褰鸕墓ぷ鰨�罄垂僦煉礁А! �
這裡面一部分人是因才高八斗而報國無門,投效曾國藩門下以求一展抱負;一部分人是因為身遭離亂之苦,衣食難安,故而尋求升官發財之機;一部分人本身就是學有專長,無衣食之憂,無升官發財之念,前來曾國藩身邊,以求與之相識交遊;更多的人是看到曾國藩善於識人用人,又在學識方面出類拔萃,故而傾心仰慕,來到曾國藩身邊,以求其培養,隨時聆聽教誨。事實上他們與曾國藩〃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不自覺受其影響,得到薰陶,增長了才幹和見識〃。
李鴻章一度離開曾國藩幕府,後聽人勸告返回。事後他對人說,自己前半部功名事業莫不出乎恩師的提挈,即其辦理外交的能力,亦全仗恩師〃一言指示之力〃。曾國藩的另一個弟子薛福成在《庸庵文集》中這樣說:
譬之導水,幕府則眾流之匯也;譬之力穡,幕府則播種之區也。故其得才尤盛。
另一個曾經出入曾國藩幕府的幕僚張文虎後來也說:
其耳目聞見較親於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勝,饋媈之難易、軍情之離合、寇形之盛衰變幻,與凡大帥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於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懷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如此。
曾國藩之所以能〃天下歸心〃,於此可見一斑。而尤為曹操所不能及者,還在於曾國藩發現並培養了無數的人才,且並不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財富,捆住他們的手腳,而是放任他們去做,把手下人才放到他人帳前做幕僚,如劉蓉;把他們派出去自領一軍獨自征戰,從而成就了豐功偉績,如李鴻章。所以我們說,曹操的〃天下歸心〃,頂多只能說是收買人心,以求今後能一展其志士之志,甚至有朝一日能南面稱王而已,其器局比起曾國藩來說要小得多。
※虹※橋※書※吧※。
第34節:深謀遠慮(1)
深謀遠慮
歷史上,成大事者,不管是帝王還是英雄,深謀遠慮者多矣。在世時,縱橫天下;去世後,名滿天下。然而,英雄臨死之時,卻大都是抱憾而終。為何抱憾,抱什麼憾?縱觀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身後事都不放心。如袁紹、曹操生前都有一番類似的長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就是說,他們的共同之處都在對自己的後人能否繼承自己的榮光而憂心忡忡。富貴之家、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似乎是普天之人的共同宿命。像民諺裡唱的那樣:〃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褲。〃
這不能不說是天下英雄未嘗深謀遠慮也,然則他們往往做不到,是何緣故?多少人為此尋找原因,可是都苦於難以找到答案。曹操不可謂不深謀遠慮也,為了子承父業,自己寧願不做皇帝,要學周文王,把打天下之功歸諸兒曹,目的就在替後代著想。曹操的幾個兒子應該說在歷史上也是非凡罕見之人物,然而,曹操死後,兄弟相爭,骨肉相侵,〃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操的兒子用威逼的手段讓漢獻帝〃禪位〃於魏;後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