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鬧到20個外國人被打死,教堂被焚燬,七個國家的軍艦開到了天津示威。慈禧派曾國藩赴天津查辦。曾國藩仍然堅持他的誠實態度,如實向國人宣佈了事情有原委,承認了中國人的理曲,同時也拒絕了法國人的漫天叫價,法國也就不再追究賠款,只要求殺人抵命。這樣的處理結果本來是正確的,也是應該的。但是,此時的帝國包括士人和百姓,都被愛國的屈辱衝昏了,把對西方的仇恨轉嫁到了負責處理此事的曾國藩身上,曾國藩黯然而退。
作為第一個出使西方的外交大臣的郭嵩燾,早在咸豐八年就上疏提出了他最大的憂慮:〃上下之情太隔,名實之數太淆,欺罔之風,成為積習。〃也曾對朝廷和戰之間的舉棋搖擺提出過批評:〃朝廷議和議戰,皆務為嘗試而已,任事者亦貿貿焉與之為嘗試;以事度之,勝敗兩無所可,理勢俱窮。〃並勸告說:〃凡事須要名正言順,須緩緩商之。〃應該說,這樣的批評和勸告是很有先見之明的,可惜並沒有人聽得進去。
咸豐十年,天津失陷,咸豐帝逃往熱河,繼而北京陷落,聞聽此信,郭嵩燾給劉蓉寫通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夷人之變,為曠古所未有。其禍成於僧邸,而實士大夫議論迫之然也……嘗嘆京師士大夫不考古,不知今,徒以議論相持,貽誤國家而不惜,蓋非無見也。夷人入廣州,與督撫錯居,不相賊害,入天津,與道府錯居,不相賊害,其入都亦猶是也,彼固無意於中國土地民人,而玩弄而凌藉之,直無足介其意者。士大夫不知以是為恥,而恥言和,其亦遠矣……
咸豐十一年,郭又在他日記中寫道:
吾嘗謂中國之於夷人,可以明目張膽與之劃定章程,而中國一味怕。夷人斷不可欺,而中國一味詐……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觀曾、郭二人的意見,倘若皇帝此時能用心聽取,歷史也許真的要改寫了。帝國也不至於一再受辱,皇帝也不至於如此命苦。
虹←橋←書←吧←。←
第75節:帝國心譜(1)
帝國心譜
在一百五十多年後,我們回過來頭看十九世紀中期的帝國,臉譜和心譜都各有特色,但臉譜是臉譜,心譜是心譜。
有道是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如果把帝王看作帝國的臉譜,那麼士大夫就是帝國的心譜。國運的興與衰,其實就係於這兩種人身上。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始終佔據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史學家歷來就說,中國是文人治國,是文官政治。不僅古代的知識分子學成文武藝,要貨與帝王家,取得參政的權利,而且往往還把持著朝政。曾國藩就說過,自宋朝以來,中國的皇帝就被文人士大夫所〃劫持〃,不僅那些能夠或者敢於〃劫持〃皇帝計程車大夫來自於科舉考試,就是絕大多數皇帝也都是知識分子出身,他們雖然沒有也不必要參加科舉,但他們做太子時所讀的書也大多相同,雖然人們常說他們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在讀書的條件上,他們要遠遠優於一般的讀書人,不僅有國家圖書館,前朝的文獻、掌故和史籍,本朝的行政經驗,他們接觸到的要比其他士子多得多。而且還有學富五車的當朝名儒大師做老師,學起來自然更方便。不過,那些來自草莽或鄉間的讀書人,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那就是他們更多地接觸了現實,對社會這本大書讀得遠比帝王太子們多。總之是各有千秋,特色鮮明。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帝王們往往與大臣們所想的想不到一塊兒去的原因所在了,因為皇帝們想到的更多的是歷史,大臣們想到的更多的是現實。現實與歷史經驗的衝突使得他們常常在朝堂上吵架。
大臣們往往瞧不起他們的主子……皇帝,認為他不過是出身好,仗著祖宗的蔭德,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實際上並無什麼本事;而皇帝們也往往瞧不起他們的奴才下屬,認為他們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混個一官半職,賺一張糧票,養一家子人,替祖上風光風光,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治國的真才實學。所以,皇帝順從他的臣子,只是利用他們替自己辦事,而臣子們尊崇皇帝,也只是尊崇他們心目中的綱常道德。一旦真正碰上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帝,這個時候的大臣們往往就能臣輩出;而一旦碰到一個真正的雄才大略之主,這個時候的大臣們就都是灰頭土臉。為什麼東漢末年會英雄輩出呢,就與碰上桓、靈、哀、獻一大溜無用之主有著重要的關係;為什麼康雍乾時期,學究輩出呢,就因為碰上了這幾個雄霸之主。自古雖然有〃民貴君輕〃之說,其實,民從來就貴不起來,所貴者唯君與士而已。不管是庸主還是雄主,一旦國家有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