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環境,樂觀派堅持認為技術造就了現代文明,並且可以依賴技術來解決當前和未來的各種問題。
與此針鋒相對的那些持“懸崖勒馬”哲學的鬥士們認為,技術確實有作用,但是它不能單獨承擔生產和消費的無限增長。發達國家的公民現在能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財富和舒適,但他們這樣的生活並不僅僅是得益於技術事業。同樣不可缺少的是,他們不但利用了過去已貯藏幾百萬年的有限礦物能源,而且以礦石、表土和地下水的形式支用了未來的資源。我們今天之所以生活得很好,是因為我們不久前學會轉化和消費過去和未來的資源。然而在這樣做時,我們便在生態賬戶上不斷地賒賬,這生態環境是自古以來大自然對我們的恩賜,但是未來我們不能繼續無限土地亨受這種恩澤。甘地曾表述過這種觀點,他說大自然能滿足人類的所有需求,但不能滿足人類的所有慾望,尤其是在漫無節制的消費主義惡性膨脹的時候。。《致總統(吉米?卡特)的2000年全球報告》在對本世紀末的世界情況作如下的預測時也表述了這種觀點:“如果目前的發展趨勢持續下去,2000年時世界的人口擁擠、環境汙染、生態失衡以及社會混亂將比現在更為嚴重。……如果要避免日益嚴重的貧困和人類的痛苦,防止環境的惡化,緩解國際緊張關係和衝突,那麼就必須具有新的充滿活力的、堅定不移的主動創業精神。而這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樂觀派和悲觀派的直接衝突不僅表現在生態環境問題上,而且反映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在這裡,樂觀波同樣贊成“維持原狀”,而這種看法意味著遵循古老的遺訓,即“維護和平、防止戰爭”。廣島和長崎的創傷曾使某些人一時猶豫不決,但冷戰又迅速恢復了他們備戰的信心。兩個超級大國很快發現他們都已陷於行動——反應的惡性迴圈中。當一方研製出一種新的武器系統,另一方則儘可能快地研製出一種類似的武器系統加以回擊——其結果是,由於軍備競賽,今天全球武庫中已積聚了5萬件核武器。
原子彈:美國1945年,蘇聯1949年。
洲際轟炸機:美國1948年,蘇聯1955年。
熱核炸彈:美國1952年,蘇聯1953年。
洲際彈道導彈(ICBM):蘇聯1957年,美國1958年。
人造衛星:蘇聯1957年,美國1958年。
照相偵察衛星:美國1959年,蘇聯1962年。
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SLBM):美國 1960年,蘇聯 1968年。
多彈頭導彈(MRV):美國 1966年,蘇聯1968年。
反彈道導彈(ABM):蘇聯 1968年,美國1972年。
多彈頭分導式導彈(MIRV):美國1970年,蘇聯1975年。
遠端巡航導彈:美國1982年,蘇聯1984年。
新型戰略轟炸機:美國1985年,蘇聯1987年。
自動升級軍備競賽的最新進展是發起戰略防禦或稱“星球大戰”計劃。這代表了最終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一種旨在抵消迄今為止的所有核武器的新型武器系統。1983年裡根總統宣佈:“我要求我國科學界提供使所有這些核武器變為無效和過時的方法。”但是,正如甲的恐怖分子對乙來說是自由戰士一樣,因此,乙的戰略防禦武器對甲來說則是戰略進攻武器。蘇聯科學家宣稱,星球大戰武器系統剛一建立,他們就已掌握“一種有效對抗手段”的技術。
這種狂熱的、自動升級的戰爭準備在“懸崖勒馬”哲學倡導者看來,並不是和平的序曲而是核毀滅的前奏。這一結論是基於他們與技術樂觀源看法根本不同的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分析。這種分析的基本主張首先是,在現代,人類已經從“零和關係”發展到“非零和全球關係”。也就是說,以往人類始終生活在短缺世界中。由於技術的落後,所有工業化之前的文明社會需要有四分之三的勞動力用於糧食生產,而只剩很少的勞力從事其他勞作或應急。這種狀況不可避免地導致個人之間和國家之間為了生存而進行損人利己的爭奪。它造成了一個“零和關係”的世界,即一國勝利,另一國就失敗。在這種世界中,戰爭準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戰爭本身就是國家政策的一種合理工具,因為戰勝國通常能夠依靠成功的戰爭而崛起成為強國。所以,德國在打敗法國(1870…1871年)及吞併阿爾薩斯…洛林地區之後,美國在打敗墨西哥(1816…1845年)及吞併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