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我的奮鬥》第一頁上寫道:“德屬奧地利必須回到偉大的德意志母國。……一個血統要求一個帝國。”依照這種哲學,奧地利一夥納粹分子試圖幹1934年7月控制這個國家。他們刺殺了陶爾斐斯總理,佔領了維也納電臺,但民眾卻沒有起義,這一暴動失敗了。兩年後,為了打消墨索里尼的疑慮,希特勒與奧地利簽訂了一個協定,答應尊重奧地利的獨立。以後的一段時間裡,希特勒極力主張和平與友好,但與此同時,德國正以極快的速度重整軍備。1937年,德國用在軍備上的開支為45億美元,而英法兩國的軍備開支合在一起還不到20億美元。第二年,這一巨大的差異依然如故,儘管雙方的軍備開支都比以前大。這種大規模的重整軍備,連同1936年萊茵蘭的重新軍事化的成功,大大地加強了德國的軍事地位,致使希特勒能滿懷信心地朝自己的目標進發。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把奧地利總理庫特?馮?舒施尼格召到貝希特斯加登的尼伐利亞高山別墅進行會談。在那裡,博學、謙虛、虔誠的舒施尼格受到了長達幾個小時的拍桌子打板凳的指責和辱罵。
我只要一聲令下,一夜之間,你所有那些可笑的防禦設施就會被炸得粉碎。你並不確信你能阻止我甚至拖延我半小時,是吧?……一刻也不要認為地球上有誰會阻撓我的決定。義大利嗎?我與墨索里尼的看法完全一致。……英國鳴?英國不會為奧地利幫一點忙。法國嗎?是的,三年前,我們曾派小股部隊進軍萊茵蘭,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險的時候。那時,如果法國出來阻止我們,我們只有撤退。……但是現在,對法國來說已為時太晚了。
希特勒說完話後,德國的將領和德國及奧地利的納粹領導人又重新開始軟攻。這樣,舒施尼格被迫接受了種種要求,如:赦免被囚禁的奧地利納粹分子,任命納粹分子擔任各種職務,包括內政部長的要職。但是,舒施尼格一回到維也納,就在電臺上發表講話,闡明他維護奧地利獨立的決心。“我們完全知道,我們曾能到達,也的確到達過那條邊界線,在邊界線的那邊,清楚而又明確地出現幾個大字:‘到此為止,不能再走’。”然後,他禁止懸掛帶有卐字的納粹黨黨旗,禁止穿納粹黨黨員的褐衫,禁止納粹分子舉行示威遊行。這些堅定的措施得到了人民大眾的充分支援,因此,舒施尼格更大膽地規定於3月13日就以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你贊成一個自由的、獨立的、日耳曼人和基督教的奧地利嗎?”
這一挑戰激怒了希特勒,他開始把軍隊集中到邊界。在隨後的危機中,希特勒對舒施尼格提的大國不會幫奧地利一點忙的警告被證明是有道理的。法國當時正處於兩屆內閣交替之時,根本沒有政府。墨索里尼是不愉快的、憤怒的,尤其是因為他的獨裁者夥伴沒有事先告知他,但是,他因“羅馬…柏林軸心”而被捆住了手腳,因此,他只好告訴舒施尼格,他“在這種情況下不能提供任何意見。”張伯倫已在2月22日對眾議院的講話中宣佈了他的不干涉政策:“在坐的各位有誰相信,象今天這種狀態的國聯能提供集體安全?…如果我說國聯…不能為任何人提供集體安全是說得對的話——我確信我說得對——那麼,我要說我們不可設法欺騙自己,更不可在我們知道集體安全毫無指望時,去設法騙得弱小國家相信國聯將反對侵略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來保護它們”。
3月11日,面對兩份最後通蝶,舒施尼格被迫首先取消了公民投票,然後將總理位子讓給了納粹內政部長阿圖爾?馮?賽斯…因克瓦特博士。賽斯…因克瓦特過去一直同柏林保持著電話聯絡,這時,他釋出了一項由柏林授意的宣告,要求德國政府“儘快派遣德國軍隊……來維持和平與秩序……制止流血事件。”實際上,軍隊因誤解而在要求提出的前兩個小時就已越過邊界。3月13日,來自柏林和維也納的法令宣佈奧地利為德國的一部分,第二天,希特勒耀武揚威地進入了他的出生地。這樣,德國透過電話就接管了奧地利;這一事件在國際聯盟中竟未被提起。
七、捷克斯洛伐克的滅亡
隨著平安地吞併奧地利,希特勒又把目標對準了鄰國捷克斯洛伐克,這是一個較大的、強大得多的國家,除擁有東中歐唯一倖存的民主制度外,還擁有一支富有戰鬥力的現代化軍隊和相當多的工業企業(見第二十二章第二節)。但是,蘇臺德邊沿地區300萬日耳曼少數民族的存在使捷克斯洛伐克易受納粹的宣傳和顛覆。事實上,蘇臺德的日耳曼人所享有的自由比歐洲其他少數民族要多得多,因此,他們過去一直比較滿足和安定。希特勒上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