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英國人和法國人卻沒有作好充分準備,直到11月5日才開始真正登陸。埃及人的抵抗軟弱無力,一位英國上校說:“這很象一次極好的演習。”但到這時,進攻已為時太晚。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和反對愈來愈猛烈。正如所預料的那樣,蘇聯就竭力進行反對,併發出事實上的最後通牒,要求英法停止進攻。美國事先沒得到進攻的訊息,這時也激烈反對它的盟國,儘管未和蘇聯人採取一致步驟。聯合國以壓倒的多數透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所有外國軍隊都“立即”撤出埃及。侵略國最初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最後,它們還是因國外不可抗拒的壓力和國內嚴重的意見分歧而不得不讓步。聯合國向西奈半島派遣了一支緊急部隊,以維持以埃之間的和平,到12月底時,英法聯軍的最後一支部隊乘船返回了本國。

蘇伊士危機的直接後果對西方來說是一次慘重的失敗,對納賽爾及其蘇聯支持者來說卻是一次徹底的勝利。美國同其歐洲盟國之間的關係遭到了嚴重的損害,儘管是暫時的。納賽爾的軍隊雖然被以色列人輕而易舉地擊潰,但他本人卻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因為他奪取並保住了蘇伊士運河。

從更長遠的觀點看,可以認為遠征蘇伊士是老牌帝國主義的最後立場。如果考慮到納賽爾援助阿爾及利亞反叛者、靠近蘇聯、進行持續不斷的反西方廣播宣傳運動和最後奪取蘇伊士運河這些所作所為的挑釁性,那麼,對英法採取那樣的行動也就不會感到奇怪了。以過去的觀點和慣例來判斷,遠征蘇伊土似乎完全是可解釋的、正當的行動,它的發起者就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意味深長的是,這一遠征並沒有被2O世紀中葉的世界承認為是情有可原的、正當的。相反,它遭到了亞洲和非洲國家的堅決反對。英國決定讓步的一個原因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提出了直截了當的警告:如果英國不讓步,它們將退出英聯邦。即使在英國和法國國內,也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例如,英國絕大多數報紙就支援譴責這一遠征為“艾登的戰爭”的無數次集會和示威遊行。蘇伊士危機的意義在於,它象一道閃電,揭示了納賽爾和尼赫魯的世界與羅得斯和吉卜林的世界儘管僅相隔半個世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帝國主義的時代已讓位於殖民地革命的時代。

十、國際影響

25年內,幾乎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的63個國家贏得了獨立。如此空前規模的一場運動必然產生深遠的國際影響。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實質上是消極的——即殖民地的喪失並沒有毀滅殖民國家。在過去幾十年裡,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在宣傳說:資本主義歐洲的繁榮依賴於對其巨大的海外帝國的剝削,這些帝國的喪失會削弱資本主義。這一學說也為帝國主義者自己所堅信。1895年,塞西爾?羅得斯說:

為了將聯合王國的4000萬居民從殘酷的內戰中拯救出來,我們的殖民政治家必須獲得新的土地來安置這個國家過剩的人口,為工廠和礦山生產的產品提供新的市場。正如我始終所說的那樣,帝國就是一個塗黃油的麵包。如果你們想避免內戰,就必須成為帝國主義者。

今天,隨著英帝國幾乎被完全放棄,英國正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繁榮。人民大眾並不象羅得斯所預言的那樣正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起來造反,而是得到了這個福利國家的關心,這種關心的程度在19世紀是不可想象的。同樣,雖然荷蘭失去了印度尼西亞、比利時失去了剛果、法國失去了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但所有這些國家的生活水平均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高,西德這個不再有殖民戰爭須資助的國家也絕非偶然地成為經濟上進步最快的國家。相反,葡萄牙因拒不放棄其殖民地,所以一直處在其特有的貧困之中。因此,可以斷定,發達國家的繁榮並不依賴於對海外不發達地區的征服——事實上,一切正相反。這一後朝帝國主義時代的一個迫切問題是如何利用發達世界的人力物力資源來完全改變富國愈來愈富、窮國愈來愈窮的趨勢。

雖然殖民地革命未對帝國主義國家的繁榮產生不利影響,但它無疑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帝國組織體系。在憲法上作些改動顯然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宣傳手段。安哥拉爆發革命後,葡萄牙急急忙忙地准許所有非洲人都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做法就是如此。戴高樂的做法則屬於另一種型別:他向法屬殖民地提議,給它們選擇完全獨立或在法蘭西“共同體”內實行自治的權利。如前所述,這些殖民地最終都選擇了獨立。因此,仍留在法蘭西帝國勢力範圍之內的只是少數極小的前哨基地,如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留尼汪島、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