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儘管有這種相互聯絡,但殖民地革命並不是冷戰的副產品。殖民地的覺醒遠遠先於冷戰,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俄國革命和日俄戰爭(見第十九章第五節)。此外,儘管冷戰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影響了殖民地起義的速度和形式,但即使沒有冷戰,殖民地革命無疑也會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諸帝國的領導人闡明瞭他們將抓住殖民地不放的決心。1942年,丘吉爾發表了他那常被引用的宣告:他“當國王的首相不是為了眼巴巴地看著英帝國被清理掉”。同樣,1944年在自由法國政府支援下召開的布拉柴維爾會議宣佈:“即使在最遙遠的將來,也決不准許殖民地獲得自治。”

在大戰的幾年中,英國和法國的行動與這些宣告是一致的。這兩個大國都很少注意殖民地民族的願望和利益。在《大西洋憲章》中,它們曾保證:“尊重每個民族選擇自己政府形式的權利;……設法使被強行剝奪主權和自治權的民族恢復其權利。”同盟國的政策很快就證明,這些原則被認為只適用於歐洲,而不適用於海外地區。

例如,英國人未徵求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和甘地的意見就把印度拖進了大戰,並與蘇聯人商定共同佔領名義上已獨立的國家——伊朗。在埃及這另一表面上獨立的國家,英國人利用其條約所授予的特權,在開羅和亞歷山大建立了他們在中東的主要基地。法國人根據軍事需要決定其“土著”的命運;各殖民地是忠於維希政府還是忠於戴高樂,不是取決於當地居民的願望,而是取決於法國總督或軍事指揮官的決定。不過,儘管有這些單方面的行動,但實際上,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後10年內成為獨立國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戰後20年內成為獨立國家。

二、殖民地革命的根源

1945年6月正式透過的《聯合國憲章》規定了殖民地託管制度,用這一制度取代了國際聯盟的委託管理辦法。《憲章》第76條規定,受託管國應促進被託管地居民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方面的進步,應促使他們朝自治或獨立的方向發展,這種自治或獨立可能適合各被託管地的特殊環境和民族以及各有關民族所自由表達的願望。……”

戰前的委託管理這時轉變為受託管理,而且聯合國為其成員國將各自的殖民地置於託管狀態下作好了準備。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將自己的殖民地置於託管狀態下——南非聯邦堅決要求將西南非洲作為“三級”託管地來加以管理。毫不奇怪,儘管聯合國對有些殖民地如荷屬東印度群島贏得獨立確有相當大的貢獻,但偉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動力並不是來自聯合國。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極其有利的國際形勢的產物,是以往幾十年裡殖民地世界中愈來愈強大的某些歷史性力量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初的殖民主義列強空前地衰落;法國和荷蘭被侵佔,英國則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遭到削弱。同樣重要的是反帝國主義的民主主義情緒在諸帝國國內得到發展。殖民地中的白人早先曾十分自信地斷言“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強”,如今,作如此斷言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他們的存在不僅受到了其臣民的懷疑,而且受到了本國同胞的懷疑。1935年墨索里尼對衣索比亞的進攻在西歐被普遍地認為是一種該受譴責的倒行逆施,而1956年英、法兩國對蘇伊士的襲擊則在兩國國內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西方全球霸權的結束是由於西方缺乏統治的力量,同樣也是由於西方缺乏統治的意志。

此外,戰後的兩個頭等強國美國和蘇聯對在損害戰敗的敵人和被削弱的盟國的情況下獲取海外殖民地並不感興趣,這種情況也有助於殖民地革命。美國和蘇聯的確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太平洋和東歐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衛星國,但它們並沒有仿照英國和法國的做法——英法兩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急不可耐地瓜分了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然而,非常奇怪的是,這時卻出現了相反的情況:殖民地利用冷戰在蘇聯和美國之間挑撥離間,並利用這兩大強國贏得了獨立,獲得了經濟援助。

亞洲短命的日本帝國也大大地促成了殖民地革命。由於日本人輕而易舉地將英國人趕出了馬來亞和緬甸,將法國人趕出了印度支那,將荷蘭人趕出了印度尼西亞,將美國人趕出了菲律賓,所以,西方的軍事威望遭到徹底的破壞。由於日本人以“亞洲人的亞洲”為口號,進行宣傳,所以西方帝國主義的政治基礎也遭到了破壞。當日本人最後被迫交出他們的佔領地時,他們故意將武器留給當地的民族主義組織,承認這些組織為獨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