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他都步行數十公里去漢堡聽名家演奏,開闊眼界,增加學養。
樸實無華、才華橫溢的巴赫像一頭老黃牛默默耕耘,春華秋實,他不但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及一些宗教清唱劇;寫了對每個音樂人都如同《舊約》對基督徒一般重要的十二平均律………48首《前奏曲與賦格》,還寫了《勃蘭登堡協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等一系列經典作品。
巴赫結婚後,靠著微薄的薪金維持著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晚年又雙目失明,一輩子也沒有過上富裕舒心的日子。他雖然創作了令後世敬仰的音樂經典作品,卻從來沒有像同胞亨德爾那樣深受皇室推崇,極盡榮耀,受到上流社會的尊重。他生前只被認為是一個技巧高超的管風琴和羽管鍵琴演奏家,他寫的那些浩瀚的高質量作品有很多在他生前都未出版和上演過。在他死後第71個年頭,音樂家門德爾松在德國柏林皇家圖書館裡發現了他的《馬太受難曲》,深感震驚,從那時起,門德爾松便下決心尋找和整理這位大師的作品。門德爾松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組織排練演出他的作品,使之能為世人瞭解,儘管困難重重,而且門德爾松英年早逝,但他的努力還是喚起了公眾對巴赫音樂作品的廣泛關注。
由於巴赫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社會劇烈變革的年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思想啟蒙等運動的相繼興起,使歐洲人的世界觀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對巴赫也有很大的影響。巴赫的音樂作品雖然有很多是表現宗教題材的,但正像達·芬奇、拉斐爾的繪畫及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一樣,其精神氣質已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反映了人文主義思想。儘管從一些作品中,我們仍能夠感受到壓抑的氣氛,然而,更多的是感受到他那種堅定的前進步伐和壓倒一切困苦的大無畏精神。他所寫的宗教題材的音樂趨於世俗化,更容易被大眾理解,也更能與人們溝通。巴赫死後,有人試圖讓教會為演奏他的作品提供支援和贊助,但教會拒絕了,他們認為他不是同路人。從這點證明了巴赫的作品與當時的教會是格格不入的。他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
巴赫不但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演奏家,還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家,一個稱職的父親和丈夫。時至今日,琴童們學習鋼琴時必修的《巴赫初級》、《二、三部創意曲 》、《平均律鋼琴曲集》等作品就是他寫給自己孩子的學習教材。我們從中會發現,即使是一些很簡單的小曲,巴赫也認真對待,從不讓它們陷入刻板、呆滯和一般化。這些小曲生動鮮活、起伏跌宕,不落俗套,彈起來絲絲入扣,一環套一環,一氣呵成,有種不到彼岸不罷休的氣勢。
巴赫是一個既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和高度理性,又有著大膽創新精神和自由意志的音樂家,他的音樂充滿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內涵,同時樂思又大膽地在廣闊的空間馳騁,旺盛的活力使他的音樂有一種掃清一切道路上的障礙、一往無前的精神。所以他的音樂是理性與感性的完美結合。他很多復調音樂中那種在壓抑的逆境中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決不向困難屈服的勇氣尤其難能可貴。我的青少年時代,每逢遇到難以排遣的困惑都會悄悄地鑽進琴房,把巴赫的復調鋼琴作品連續彈幾遍,不管是《三部創意曲》中的bE大調和A大調,還是平均律中的《g小調前奏曲與賦格》及《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總之,只要彈上幾遍,心境就慢慢平靜,心清氣爽,心胸隨之寬敞許多。當我離開琴房的時候,和來時已判若兩人,又能以飽滿的精神重新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矛盾。我對一個要好的同學傳授過這個秘訣,不過他的法寶是狂彈貝多芬的《悲愴》。雖然承認他也有幾分道理,可是仍覺得彈貝多芬多少有點發洩的成分,而要想梳理痛苦紛亂的情緒,沒有比巴赫的音樂更合適的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我心目中的音樂家(2)
巴赫的音樂像一座豐碑,標誌著世界音樂發展的里程。他博採眾長,德國乃至歐洲一些民族音樂的支流在他這裡匯成了浩瀚的大海,給後人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營養,它的豐富不僅表現在譜面的旋律和高深的復調技術,更多的是表現在精神層面。據說肖邦每當準備自己的音樂會時便會謝絕一切社交活動:“我兩個星期閉門不出彈巴赫的作品,這就是我的準備工作。我從來不練自己的作品。”他如果連自己那麼難的作品都不練習他還需要練什麼?他之所以潛心彈奏巴赫的作品,其中之奧秘顯然不是技術層面的原因。要知道巴赫的作品無論是彈奏技巧還是和聲織體都遠沒有肖邦那麼複雜。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