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欠衲芩沙諳呂矗�欠衲芙�胄菹械淖刺��欠窀惺艿叫牧櫚哪�玻咳綣�悴荒芙�胱刺��衷趺茨馨簿駁刈�呂矗�扔葡杏秩�窆嶙⒌厝バ郎鴕懷∫衾只崮兀�

在欣賞習慣上,不管是交響音樂會還是歌劇,西方人都喜歡親臨劇場,我在前面講過,他們喜歡現場的那種氣氛、有這樣的傳統。就像他們喜歡到酒吧喝酒一樣,品味的不僅是酒,更是感受那種氛圍。因為親身體驗演出現場的那種感受,尋求一種聽眾與聽眾、聽眾與演員間精神的交流、互動和共鳴,另有一番味道,是看DVD、聽CD所無法替代的。我們知道近年來俄羅斯的經濟狀況並不好,但是很多人仍舊保持著進音樂廳欣賞音樂會的習慣,因為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而我們就沒有把對高品位的藝術享受看得那麼重,沒有那麼強烈的精神消費需求,更沒有養成文化消費的習慣。相對於日益增加的物質需求,這就顯得滯後了。

我曾與張藝謀導演聊起這個話題,他也有同感。五六十年代,觀眾還樂於去電影院看電影,但這個習慣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又到了電視普及的時代,於是既能看電影又能看電視連續劇、既方便又實惠的電視主宰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仍堅持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少多了。很多人不重視視覺上的品質、音響效果,不懂得享受現場所帶來的視聽上的感染和震撼,而更樂於瞭解劇情,從而降低了對藝術欣賞質量和品位的要求。

凡是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情感的人,就會對藝術有所需求。因為藝術美化生活和精神。在思想禁錮的年代,人們對藝術的渴望更加強烈,哪怕是點滴來自藝術的滋潤就能使人感到極大的滿足和安慰。現在今非昔比,物質生活日益豐富,人們知道講究穿戴,知道科學膳食,注重營養,甚至購房買車提高生活品質。那麼,在精神享受上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所提高,追求些品質、格調和品位?是不是也需要給精神生活留出一點時間、空間和預算,讓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欣賞音樂 感受藝術(5)

藝術欣賞是最好的精神保養,它提升人的修養,滋養人的心情,修復人的創傷,推動人的創造。所以,在閒暇時不妨到演出現場去感受藝術——不管是交響樂還是歌劇,音樂劇還是話劇,京劇還是其它戲劇。能夠欣賞藝術的美是快樂的——去體會它的輕鬆、優雅和協調;能夠被藝術感動是幸福的——沉浸其中,讓心靈隨之振顫、熱血隨之沸騰。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有幸在藝術中得到快樂與幸福的心靈享受。

我心目中的音樂家(1)

因為從事音樂工作多年,是一個職業音樂家,所以經常有人問我,從你個人的感受來談,哪位西方音樂家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欣賞誰?

縱觀近三百多年西洋音樂發展史,以及層出不窮、風格各異的眾多優秀音樂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每一位音樂家,不僅透過作品表現了自己的才華,也使我們瞭解了他們本身,同時他們連同他們的作品就像歷史發展程序中的一個個座標,標註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折射著歷史、反映著他們生活的時代。如果用同一種尺度去衡量他們、評述他們,未免不公平,也難以做到,所以在這裡只能選擇幾位有代表性的音樂家,掛一漏萬地談談我的看法。

睿智的音樂哲人—巴赫

“誰能像我一樣勤奮,誰就能擁有和我一樣的成就”,這是德國音樂家巴赫留給後世的一句至理名言。

巴赫以畢生的精力實踐著這句話。我初讀巴赫時,還是少年時期,當時覺得這個頭戴假髮的人像個大主教。隨著對他了解的加深,才知道他經歷了諸多磨難並且付出了超越常人的勤奮。

巴赫出生在一個動盪的年代。當時的德國飽受戰爭的磨難,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1483…1546)所推動的宗教改革,引起了宗教矛盾,隨著衝突逐步升級,最終導致了三十年的戰爭(1618…1648)。諸侯割據,饑荒、瘟疫不斷,即便後來停戰,戰爭的餘波仍然不斷,民眾生活動盪。更為不幸的是在他10歲時,父母就都相繼去世,他只能投靠當管風琴師的哥哥約翰·克里斯托夫,但是他的哥哥十分專橫,雖然他們出生於音樂世家,也繼承了音樂家父親的基因,都具有音樂天賦,但哥哥不允許他學習樂譜。他只得在月光下偷偷地抄寫樂譜,一旦被哥哥發現便受到嚴厲的訓斥,這對小小年紀的巴赫真是一種摧殘。

巴赫沒有因此放棄理想,他15歲開始獨立生活。為了練琴,他常通宵達旦。每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