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雖卑,卻又不能不順從;世事雖不明顯,卻又不能不參與;言教雖不適當,卻又必須去陳述;義理離道雖遠,但卻不能被拋棄。

仁愛雖有偏私,卻又不得不推廣;禮章雖繁雜,卻又不能不加強;德行雖與世相和,卻又不能不自立;大道雖是一體,卻又不得不變化;天道雖神秘不可知,但卻又不得不行。

所以聖人觀察天地的妙理,並不以人力去助長自然,也不故意去行德,他的行為符合大道而不是出自預先的計謀,應合於仁不自以為有恩,接近義理不自以為受到重視。

他應接禮文而不拘泥,接觸世事而不辭讓,以自然的法則齊一萬物而不致紛亂,依恃百姓而不輕用其力,因任萬物而不離其本。

世間的事物有不值得去做的,也有非做不可的,這本是自然的道理。那些不明白大道的人,是因為他的德性還沒有達到純一的境界,因此他所做的事也常常遭到阻撓。那不明大道的人啊,實在可悲!

什麼是大道?所謂的大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無為而受尊崇的是天道,有為而致紛亂的是人道;主宰萬物的是天道,飽受役使的是人道。天道和人道,差別極大,不可不詳加體察。(《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在宥》),

調和而順應它,便是德;無心而順應它,就是道了。(《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第58節:第九章 自滿的危險

第九章 自滿的危險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語譯]

若是自滿自誇,不如適時而止,因為水滿自溢,過於自滿的人,必會跌倒。若常顯露鋒芒,這種銳勢總不能長久保住;因為過於剛強則易折,慣於遙人,必易遭打擊。

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但卻不能永久保住他的財富;而那持富而驕的人,最後必自取其禍。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斂不自滿、不自驕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

一、自鳴得意,偷安和駝背

世上有自以為是的人,有偷安自喜的人,有身體佝僂的人。

所謂自以為是的人,便是隻學習了一位老師的學說,就洋洋得意地說自己已經很充實了,卻不知道宇宙開始時是什麼都不存在的。

偷安自喜的人,在豬毛稀少的地方為居,便以為是廣大的宮室,寬闊的庭院了。他們藏身在豬的兩股、乳腋、腳肘和胸懷間,自以為找到了安全的處所,卻不知一旦屠夫舉起手臂,放火燒豬的時候,自己便和豬一起葬身火海。這是和環境同進,又和環境同亡的一類。

至於駝背的人,就是舜了。羊肉不喜歡螞蟻,螞蟻卻非常愛慕羊肉,這是因為羊肉有羶味的緣故。舜就像羊有羶味,因此百姓愛慕他就好像螞蟻喜愛羊肉一般,所以他三次遷都,百姓都跟隨其後。他所治理的現在已經有十萬多戶人家了。

堯聽到舜的賢能,便把他派到沒有開發的地方,希望他替百姓帶來恩澤。舜被派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年紀已經老大,耳目也已衰退,但是他卻不能退休歸養。所以說,舜就是身軀佝僂的人。(《莊子》雜篇第二十四章《徐無鬼》)

二、積財之險

滿苟得說:〃無恥的人大多富有,言過其實的人大多顯達。〃(《莊子》雜篇第二十九章《盜蹠》)

三、儒教不足學

儒者為了研究詩書禮樂而去掘古墓。

大儒傳話下來說:〃天快亮啦!事情辦得如何?〃

小儒說:〃還沒有把死者的裙子短襖脫下來。不過我們在他嘴裡看到一顆珠子。古詩上面記載說:'青翠的麥子,生在土坡上面。'這個人活著不周濟別人,死後含顆珠幹什麼?〃

於是,捏著死屍的鬢髮,按著屍體的胡鬢,用鐵錘敲著他的下顎,慢慢分開兩腮。他們的動作非常謹慎,惟恐損壞屍體口中的珠子。(《莊子》雜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四、謙卑

正考父(孔子十代祖)一任士職,就曲著背;再升大夫,就彎著腰;最後擔任卿職時,就俯身順著牆走路了。他這樣的謙卑,那裡還有人敢侮辱他?

如果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一上任士職,就開始自命不凡;再任大夫,便在車上輕狂起來;一旦擔任卿職,便自稱長者了。(《莊子》雜篇第三十二章《列禦寇》)

五、屠羊說的故事

楚昭王棄國逃亡,屠羊說也跟著昭王出走。昭王返國,要獎賞跟從他的人。但是等到找到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