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調說:〃丘裡,是集合十姓百人,自成一個風俗的單位。它聚合了許多不同的成為相同,又把相同的分散為許多不同。就好像以馬的各部分來認馬一樣,分散的馬只是個體的一部分,不能稱為馬。所謂的馬,是聚集了身體各部形成的軀體而言。
〃所以山丘是聚積小的才變成高大,江河是彙集了許多小溪才成為大川,天下的形成,乃是偉人併合了四面八方所致。瞭解這個道理,外便不會堅持成見,內更不會摒棄有道的本性。
〃四時有不同的季節,天不偏私去改變它,所以才能完成一個週年;百官有不同的才能,國君不偏愛哪一人,所以國家才能太平;文武才俊之士的名銜,不是百官所賜,所以德性才能具備;萬物有不同的條理,因為無私,所以大道才沒有稱謂;沒有稱謂,所以能無為,能無為也就無所不為了。
〃時序有終始,世情有變化,禍福有迴圈,它們都各自追尋自己的目標。如果勉強改變它們的本性,只會導致雙方迷失正道,對萬物並沒有什麼好處可言。
〃道就好像大澤一樣,各種木材由此而長,再以大山為例,木、石不同卻聚集一處,合於一堂。這就叫做丘裡的言論。〃(《莊子》雜篇第二十五章《則陽》)
二、天無私覆
天地包容,承載萬物,沒有絲毫的私心。(《莊子》內篇第五章《大宗師》)
第57節:第七章 無私 第八章 水
三、聖人無私
莊子說:〃覆載萬物的道何其偉大啊!君子不拋棄主見是體會不出的。抱無為的態度去做,便稱為'天';以無為的言辭來表達,稱做'德';愛人無私,施恩萬物,叫做'仁';視不同的萬物為同體,稱為'大';行為沒有形跡,叫做'寬';具備所有事物的不同點,便稱為'富'。
因此,持守的大小事物有順序便是有'條理';綱紀既行便有'力';順應大道,則有'備';不因外物而動心挫志,就是'完人'了。
君子一旦明白了這十種道理,其心便能包容萬物而無所遺漏。到時,他寧願把金子藏在深山,珠寶藏在大海里,也不會借重它去求利的。
此外,他不會再苦心求取富貴,更不喜歡長壽,不哀傷夭折,不以顯達為榮,不以窮困為憂,不把世俗的財利佔為己有,不認為君臨天下是自己的榮耀。因為,當他忘掉物我的分別,與萬物同歸於一時,生死榮辱對他而言便沒什麼不同了。〃(《莊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第八章 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語譯]
合於道體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萬物卻又最不會與物相爭的。他們樂於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他樂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必能盡其所長,舉動必能適其會,這是因為他不爭,所以才無錯失。
若對照研究老莊的著作,不難發現他二人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不爭〃的觀念。正如序文所指,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學說是不爭、謙恭、涵養及就低位(如水),他曾利用不少篇幅來談論。
然而,要在莊子的作品中找到和這個相同的觀點,不但不容易,甚至可說是不可能。所以人們常誤以為莊子此名家更強調雌性的精神。其實,莊子以〃水〃作為柔弱,就低位等智慧之徵象,也正是莊子口中的〃精神寧靜〃。請參考序文。
一、水乃天德之象
形體勞苦不休息就會疲憊,精力耗用不停止就會疲勞,疲勞導致精力的枯竭。如同水一樣,水不混雜就清澈,不擾動就平靜,但是如果閉塞它而不讓它流動的話,就不能清澈了。這種平靜隨著自然執行的現象,便是天德之象。(《莊子》外篇第十五章《刻意》)
沒有一樣東西能比水還平坦,必定要用水作法則。靜止的水,外無水波,內裡透明。人心也是如此,如果內心能保持平靜,便不會被外物所動搖。(《莊子》內篇第五章《德充符》)
莊子認為精神和物質是不同的。儘管他贊同人類的精神在無形的世界中徘徊,但對生活上的問題卻並未忽視。這些問題是,〃某些事是不能被幫助的。不助的態度就是聖人的態度。〃這種態度也正是忍耐、謙虛的美德。
二、天道和人道
萬物雖賤,卻又不得不任其自然去發展;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