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都出發於道教的觀點。在中國文字中,這兩種相對的態度稱之為〃入世〃與〃出世〃。有時此兩種思想會在同一人心上蹶起爭鬥,以其戰勝對方。即一個人一生的不同時期,或許此兩種思想也會此起彼伏,如袁中郎之一生。舉一個眼前的例證,則為梁漱溟教授,他本來是一位佛教徒,隱棲山林間,與塵界相隔絕;後來卻恢復孔子哲學的思想,重新結婚,組織家庭,便跑到山東埋頭從事於鄉村教育工作。
第42節:緒論(2)
中國文化中重要特徵之田野風的生活與藝術及文學,採納此道家哲學之思想者不少。中國之立軸中堂之類的繪畫和瓷器上的圖樣,有兩種流行的題材,一種是閤家歡,即家庭快樂圖,上面畫著女人、小孩,正在遊玩閒坐;另一種則為閒散快樂圖,如漁翁、樵夫或幽隱文人,悠然閒坐松蔭之下。這兩種題材,可以分別代表孔教和道教的人生觀念。樵夫,採藥之士,和隱士都接近於道家哲學,在一般普通異國人看來,當屬匪夷所思。下面一首小詩,它就明顯地充滿著道家的情調: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此種企慕自然之情調,差不多流露於中國所有的詩歌裡頭,成為中國傳統的精神上一主要部分。不過孔子哲學在這一方面亦有重要貢獻,崇拜上古的淳樸之風,固顯然亦為孔門傳統學說之一部分。中華民族的農業基礎,一半建築於家庭制度,一半建築於孔子哲學之渴望黃金時代的冥想。孔子哲學常追溯堯舜時代,推為歷史上郅治之世。那時人民的生活簡單之至,慾望有限之至,有詩為證: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掘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樣崇拜古代,即為崇拜淳樸。在中國,這兩種意識是很接近的,例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