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重視科學方法,而科學方法,可以應用到一切日常生活、日常事務,乃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
求真即是追求真理。牛頓(Newton)的力學定律、開普勒(Kepler)的天體定律、麥克斯韋(Maxwell)的電磁論、乃至愛因斯坦(Einstein)的相對論,都是追求真理的結果。今天太空人可以登上月球,探險以後又回到地球,一切照著物理的道理而得到成功。我們可以說探險的精神,乃是根據求真理的精神而來。
求實即是追求實在。哲學上的“實在”與科學上的“實在”含義或有不同,現就科學上的“實在”而論,“實在”乃是“實實在在”的事和物。在地球上找得到的實物——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實在的;在科學上可以實驗的結果,也是實在的;電子、原子、中子,都是實在的;天文上可以觀察的也是實在的;月球上帶回的岩石當然是實在的。科學的理論,必須靠實驗去證明。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有許多假設(Hypothesis),有些假設經過長期的觀察或精密的實驗,可以判斷為正確與否。有些假設可以取消,有些假設亦可以修訂。
科學精神是求真理、求實在。科學精神是合於格物、致知的精神,但科學精神實在可以超過研究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個別學科的精神,而包括誠實不欺的精神、創造發明的精神、明白是非的精神、判斷真偽的精神、以及探求天、地、人各種關係的精神。
以往西人以物理為“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近來世人皆知“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的重要。社會科學的範圍,一天一天在擴大,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管理等學科。
“自然科學”的範圍,亦是一天一天在擴大。以往的物理、化學、生物,已不能包括所有學科的分類,例如:生物化學(Biochemistry)、生物物理(Biophysics)、及物理化學(Physical Chemistry)等。
“應用科學”包括工程學、醫學、農學、商學、計算機、應用數學、工業管理、及許多特殊學科,如太空科學、農業化學、會計、統計等。
凡是純粹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及社會科學,皆需要豐富的科學知識、清楚的科學頭腦、有條理的科學方法和有勇氣的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頭腦、科學方法,都包括在科學精神以內。有了科學精神,方可以研究科學而得到真實的結果。提倡科學精神,方可使青年有勇往直前的氣魄、臨難不苟的操守、處變不驚的態度以及堅苦卓絕、不折不撓的美德。在現代世界,科學是不可少的,而科學精神尤為求學問、成事業萬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凡是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必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精神,乃根據物理學的精神。人文精神,乃根據人理學的精神。陳立夫先生最近出版的《人理學研究》專書,包括32講,請諸位參考。著者前言曰:
“數十年來以餘研究之結果,認為近世西方之最大成就,在於‘盡物之性’;而中華文化以往之最大成就,在於‘盡人之性’……自然科學以數、理、化為基礎,以闡發物性之體與用為最終目的,統稱之曰‘物理學’可也。人文科學,以心、性、道為基礎,以闡發人性之體與用為最終目的。統稱之曰‘人理學’亦無不可。”
電子書 分享網站
3。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2)
求善即是歸於至善。倫理與宗教乃為求善的主要路線,東方——尤其中國——講求倫理,孔孟之道即是著重於倫理。宗教的來源都出於東方,道教以外,佛教始於印度,傳之東土而發揚光大;基督教及###教均始於近東。向來西方各國,重宗教而輕倫理。近則西方亦覺倫理之重要,而欲引用東方之倫理以為補救。法律學與其屬於社會科學,不如屬於人文科學,蓋法律必須有哲學及倫理學為其基礎。在法律面前,一切人皆平等。此一觀念,即為屬於倫理學的範圍。中國尚禮,尚法,講倫理,講道德。修身、齊家、治國、而至平天下,天下為公,皆為求善的境界。
諸子百家對於性善性惡,辯論紛爭,不知若干年。但儒家孔孟之道,出發於性善,故有倫理學的建立。宋儒程朱之理學及道學,明儒王陽明之良知良能,以聖明末清初朱舜水、黃梨洲、顧亭林諸大儒,皆不離孔孟之教,以仁義為依歸,以至善為目標。
近世提倡民主,目的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