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考分他沒有問題,這才同意他去試一試——就是考不上咱們也有退路啊,我一直保持著這麼一個順其自然的心態。
我兒子張炘煬是1995年7月8號出生的,張炘煬正式參加高考的時間是2005年6月7號,離他的滿10歲生日還差一個來月,在他的同齡人還在讀小學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全日制小學初中高中的全部學業參加高考並被順利錄取。
這個年齡上大學據說是創了建國以來高考歷史的記錄,媒體公認張炘煬是年齡最水的大學生。
填報志願時張炘煬的估分在490分至500分左右,最後公佈的高考成績證明:這個估分還是相當準確的。張炘煬的各科高考成績分別為:語文74分、數學81分、英語109分、文理綜合241分。總計505分,遼寧省的錄取線是458分。
我的兒子最終到底能不能成才,現在還沒有定論,張炘煬學得比別的孩子快,這麼早就“躥”進大學,對這個事,有人有不同看法,有這樣那樣析擔心,這些我都是理解的。我的教育方法公佈出來,免不了有人會有不同看法,能不能借用,適不適合用,建議針對具體情況冷靜分析。
在張炘煬的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扮演著他的輔導老師的角色,張炘煬童年時期的家庭輔導主要是由我來完成的。張炘煬從2歲半開始學認字,從那個時候起算,他的學知識的時間已經有8年多時間了。這些年來,他的學習特點可以用這麼幾句話來總結——
學制縮短: 從“超慢式”教育中突圍,加快進度。學過的知識絕不反覆“嚼”,把省下來的時間花在學新知識上。
量化為先:不怕別人指責“務實主義”,絕不脫離課本知識空談提高素質。我實行的是農村會計式的“量化”標準,字彙、單詞,知識量的積累,往多里撈,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求博不求尖:在學習戰略上搞知識領域的廣度發展,不搞“縱深突擊”,只要分數名次不出現大的滑坡,班級名次穩居中前列,就視為合格達標。永遠不追求滿分,把“停業整頓”的時間騰出來學習新的課程。
也不離開正常教學目標盲目開發,不全線作戰,不搞“名校戰略”,只注重知識趕超,合格即可,不求名次。
這些特點,我覺得核心就是一個“快學”當先。
可以看看他的“快進”路線:兩個月唸完小學一、二年級,4個月完成三年級學習。跳級學小學五年級,兩個月完成。六年級正常進度,同時預先學初中內容。一年時間完成初一初二課程,接下來自學高中學業,直接跳級高三,參加高考。這裡面的大跨度跳級,並不是為了造就新聞效果,而是省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