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震怒,當時深圳市的主要領導被調離。而時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管理處副處長的張國慶具體操辦證券業務,見此情景在巨大壓力下辭職組建證券公司——君安。 。。
赤腳到市值萬億之謎(3)
按王石的回憶,當時張國慶在離職前的一個月,要求王石把萬科B股的主承銷權讓給君安。而王石“面對仍掌握髮行B股生殺大權的張處長,只得答應”,渣打於是變成了副主承銷商。
在資本市場上,券商承銷企業股票的利潤來源於承銷的手續費,按承銷金額的百分比收取,多少視籌資的規模、同行的競爭、發行的風險而定。萬科首發B股4500萬股,每股港幣元,籌資港幣億元,手續費5%(費用2%+佣金3%),手續費屬於偏高。
後來有知情者表示,其實萬科的高層當時也很擔心君安證券“這家衝勁有餘,資金匱乏的券商的償付能力”。因為同一時期,君安也是金田公司的B股承銷商。王石自己則說,“直覺告訴我,君安證券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貸到如此數量的資金。”
不過,市場對B股的認同並不樂觀。接近認購截止期,萬科B股仍有相當的比例沒有被認購。而按照協議,在負責發行股票企業正式簽訂承銷協議之後,其股票能否順利售出的風險已經轉移到承銷商身上,承銷商必須對未被認購的剩餘股票買單。因此,無論市場好壞,萬科都得如期收到億元港幣,不能全額或者超額認購僅僅是個面子問題。
後來的事實是,“萬科和金田都按期限收到了全額定向發售的B股資金。”王石也對張國慶的個性有了初步領略。
1993年5月份,萬科B股在開盤後跌破了發行價,承銷商的B股也窩在了手上,君安因此成為了萬科的大股東之一。根據相關資料,當時君安手裡窩了不少於1000萬股。當時的成本為每股12元,而當時的市場價只有每股9元,君安要是此時售出將虧損3000萬元。
兩個月後,君安證券總經理張國慶建議萬科反貸給君安證券一筆費用來緩解由於短期資金拆借帶來的燃眉之急。
這樣的要求對於越來越信奉“規則”的王石來說,顯然“是非常不合適的”,也明顯違背了萬科發行B股的初衷。
王石拒絕了。
不久,本書前文中所述的“君萬之爭”就上演了。
王石後來對此的分析是:“如何既脫手套現,又不虧損呢?就是製造萬科被收購題材。收購概念自然會刺激股價上漲,只要萬科股價上漲,君安就可以一舉三得:一、拋售積壓的萬科股票,資金回籠;二、借小股東的支援控制萬科董事會,更方便地操縱股票;三、贏得維護小股東利益、市場創新的好名聲。”
幸運的是,王石的性格里沒有“服輸”二字。而1993年發B股以後,王石和萬科的“減法”之路也正式開始了。
3。 誘人的“吸金石”
資本市場上的自我磨鍊,再加上王石骨子裡的天性,使得一路走來的萬科儼然如同一塊誘人的“吸金石”,王石和萬科的資本之舞得以揮灑自如。
業內的公開說法則是,自上市之日起,萬科在股市上的得意就從未停止過,王石的股市融資也筆筆通暢,次次順達。直至萬科一鼓作氣,成為資本市場上引領中國地產板塊之王。
1988年,萬科實施股份化改組,原公司的1300萬元資產國家佔60%,職員佔40%,公開募集社會股金2800萬元,其中1000萬元為特別人民幣股,由境外投資者購買。
1991年,為適應公司業務擴張需要,萬科進行增資擴股,總股本增加至7796萬股。
1993年4月,萬科與以渣打(亞洲)有限公司、君安證券有限公司為主組成的承銷團簽署了公開發售4500萬股B股的承銷協議,每股發售價為港幣元,本次發行B股共集資45135萬港元。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赤腳到市值萬億之謎(4)
1997年,萬科於上半年順利實施配股計劃,共募集資金億元人民幣,用於深圳房地產專案開發及土地儲備。
2000年1月,萬科順利完成增資配股工作,配股資金億元陸續投資於深圳、上海及北京的住宅專案及零售業務。
2000年12月2日,萬科董事會發布公告,提出透過向華潤集團定向增發億股B股引入戰略控股股東的方案。由於不同的投資者對該方案的理解不同,以及該方案將對公司產生影響的認識存在差異,12月25日,萬科董事會決定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