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舉義兵以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在這之後,建安十四年(209)七月,曹操又在《存恤吏士家室令》中說:
自頃以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
都對死亡將士及其家屬表達了憫念之情,甚至對因年紀輕戰死沙場而“絕無後者”的情況也作了妥善安排。這些措施,不僅體現了曹操的人道主義精神,對激勵生者、鼓舞士氣尤其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這是曹操採取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所在,其作用同直接進行獎勵封賞是一致的。
除將自己封邑內的租稅分給大家外,平常攻城拔邑所繳獲的美麗之物,曹操也用來賞賜給有功之臣,四方貢獻來的財物,也常與大家共同分享。當然,曹操並不搞平均主義,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則分毫不給。建安八年(203),曹操在《論吏士行能令》中說:
未聞無能之人,不鬥之士,並受祿賞,而可以立功興國者也。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表示一定要以有無功勞作為給予爵祿和獎賞的標準,決不任用沒有功勞的臣屬,不獎賞不肯作戰計程車兵。無論親疏貴賤,都決不濫施獎賞。這對於杜絕弊端,真正激發將士爭相立功的熱情,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有了功勞而拒絕封賞也不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曹操明法審令的精神。曹操不準荀彧讓封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不準田疇讓封是其中的一個更為突出的例子。
曹操北征烏桓,田疇作出了很大貢獻。從柳城回來後,曹操論功行賞,表封田疇為亭侯,食邑五百戶。但田疇認為當初逃到徐無山中是為了避難,沒有能替舊主幽州牧劉虞報仇,“志義不立”,就不應該再享榮譽了,因而堅決辭謝封爵不受。曹操體諒田疇的至誠之心,也就不再勉強,還特地下了一道《聽田疇謝封令》:
昔伯成棄國,夏後不奪,將欲使高尚之士,優賢之主,不止於一世也。其聽疇所執。
說以前伯成放棄諸侯的職位,夏禹沒有強迫他改變志願,因此自己也不勉強田疇接受封爵。但南征荊州北歸後,曹操又意識到這樣做不妥,說:
“這樣做是滿足了一個人的志向,但卻違反了論功行賞的國家制度。”
於是又下了一道《爵封田疇令》,認為“出入三載,歷年未賜,此為成一人之高,甚違王典,失之多矣。宜從表封,無久留吾過”,仍要田疇接受原來的封爵。但田疇仍然堅決辭讓,甚至表示寧死也不接受。曹操也不肯讓步,再三再四要田疇接受,田疇還是不答應。這樣一來,引起朝中主管官員的不滿,上表彈劾田疇,說他狹隘自守,不明大道,只要小節,不顧大局,應當將其撤職,給予法律制裁。曹操倒還冷靜,他考慮了很久,最後讓其子曹丕和眾大臣去討論這件事。曹丕認為田疇這樣做,同春秋時子文辭讓爵祿和申包胥逃避賞賜是一樣的行為,不應當強奪其志,相反對其節操還應予以表彰。荀彧、鍾繇贊同曹丕的意見。但曹操還是不死心。他知道夏侯惇同田疇要好,於是讓夏侯惇去做田疇的工作,囑咐說: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二章‘不戚年往,憂世不治’(8)
“你去找田疇聊聊,注意用情去感化他,同時也要說清道理。你只說是你的意見,不要說是我讓你去的。”
夏侯惇遵命前往,晚上就在田疇那裡住了下來。當田疇明白了夏侯惇的來意後,就不再開口說話。夏侯惇臨別,拍著田疇的背說:
“田君,主上情意這麼深厚,你就不能考慮一下嗎?”
田疇聽了,立即正色說道:
“你怎麼能這麼說呢?我不過是一個負義逃竄的人而已,能夠蒙受朝廷恩典活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難道我能賣掉盧龍塞來換取賞賜爵祿嗎?即使國家對我獨加恩寵,難道我內心就不感到慚愧嗎?將軍你是瞭解我的,尚且如此,如果一定要逼我接受,我就只有死在將軍面前了!”
還沒說完,眼淚就流了滿臉。夏侯惇趕緊去向曹操作了報告。曹操聽完報告,知道田疇不可能再改變主意,只得長長地嘆息了一聲,將田疇任命為議郎了事。
曹操封賞田疇,可以說是表現了鍥而不捨的精神。這表明,曹操對論功行賞是抱了極為嚴肅的態度的,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