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收攬人心,在他周圍更是團聚了一大批人,影響所及,以至在南撤時,有不少人主動前來投奔,其中還包括一些劉琮手下的人。相比之下,曹操初來乍到,沒有根基,兵力雖多,但實際上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要想把仗打贏,也就難乎其難了。
曹操還碰到另外一個難題,就是孫、劉(劉備及與孫氏有世仇的劉琦)兩家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結成了雖是暫時的、但卻是牢固的聯盟。堡壘最容易從內部來攻破,此前曹操所取得的勝利,不少都同敵人內部的不團結有關,如呂布反覆無常,把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袁術同袁紹反目成仇;袁紹同公孫瓚互相攻伐;袁尚兄弟彼此火併等。內部不團結,就給進攻的一方提供了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便利。劉備在當陽一役損失已很慘重,孫權雖據有江東六郡,但畢竟偏在一隅,兵力也很有限。如果他們單獨與曹操對抗,都將很難成為曹操的對手。如果孫權想吃掉劉備,雙方在火併一番之後再來對抗曹操,那無疑更是自取滅亡。因此,他們都深感到了聯合抗曹的必要性。他們首先統一了內部的認識,認識一經統一,就不再猶疑,全力以赴,有破釜沉舟的決心。即使是原來主張投降的一批人,在抗敵方針定下後,也不再固執己見,而是服從大局,各盡其力。其次,以魯肅、諸葛亮和周瑜為首的一些人,不為曹軍的一時強大所嚇倒,能對敵我雙方的情況作冷靜認真的分析,既知己又知彼,不僅因此而增強了克敵制勝的信心,同時也為正確地制定發揚我之所長,攻擊敵之所短的作戰方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最後,他們能夠把握有利戰機,利用有利條件,出奇制勝,從而一舉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所謂有利條件,包括了利用東南風這個有利條件。一般來說,冬天只刮西北風,不刮東南風。如刮西北風,顯然對戰船北進不利,反之,則是大大的有利。孫、劉聯軍大舉進攻之時,恰恰颳起了東南風,而且越刮越大,結果船借風力,火借風勢,頃刻大火蔓延,敵人土崩瓦解。裴松之認為這是“蓋有運數”、“天實為之”,也就是老天幫了孫、劉的大忙。確實,東南風不是人能夠“借”或“煽”起來的,只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卻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規律加以認識、把握和利用。冬天一般只刮西北風,這是一般規律。但一般當中有時會有特殊,冬天有時也會颳起東南風來。孫、劉聯軍中的不少人久居江南,其中還會有對氣象學頗有研究的人,對長江上的氣候、風向和風力是比較瞭解的。因此,他們為此巧妙地選定了進攻的時間,這是完全可能的。
第十三章兵敗赤壁(14)
曹操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存在著這許多問題,他的失敗似乎就不是偶然的了。但是,這是否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呢?曹操是否就一定不能取得勝利了呢?不是的,外因只是事物變化的一個條件,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依據,外因要透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曹操失敗的根本原因,還得從他自己身上去找。概括地說來,就是曹操被戰役初期來得太快、大突然、太容易的巨大勝利衝昏了頭腦,產生了驕傲輕敵的情緒,因而對己對敵都缺乏冷靜分析,在戰略戰術上接連發生失誤,終於導致了最後的慘敗。
曹操在勝利後產生了驕傲輕敵情緒,從他在戰前寫給孫權的那封信中已可略見端倪,諸葛亮後來在給後主劉禪的上言中說:“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可見與曹操同時的人也認為他產生了嚴重的驕傲情緒。既然拍著手說“天下已定”,可見已經到了得意忘形的地步,哪裡還會把孫、劉放在眼裡而予以認真對待呢?此外,還有一件事足可說明曹操當時確實產生了嚴重的驕傲情緒。曹操攻佔荊州後,益州牧劉璋派遣別駕張松來向曹操表示問候,實際是打算聯絡曹操。張松個子矮小,貌不驚人,性情放蕩,不拘小節,但很有見識和水平,人是非常聰明的。當時曹操寫了一部兵書,楊修拿給張松看,張松在宴席上邊吃邊看,不一會就把內容全都背了下來。楊修由於非常欣賞張松的才能,就竭力向曹操推薦,曹操正在志滿意得之時,竟以貌取人,不把張鬆放在眼裡,不肯錄用。張松前來荊州,本因劉璋無能,想要投靠曹操做一番事業,不料碰到這樣無理的待遇,十分氣憤。不久曹操兵敗,張松回到益州,便在劉璋面前大說曹操的壞話,勸劉璋斷絕同曹操的來往,轉而同劉備結好。劉璋聽從了張松的勸告,派兵支援劉備,後來又請劉備西進,最終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一向禮遇前來投奔他的才智之士,哪怕在道德品質上有些毛病也並不計較,更不會去計較其人的長相如何,如今卻因戰勝而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