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是45年7月底空降到洪羅廟的,老人家的記憶並沒有錯。

可是,李老人明明說自己是“被編入第二隊”的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中美聯合部隊”降落以後就駐紮在牧雲峰。但傘兵一、二分隊卻沒有回到先前的兵營,他們奉姜鍵隊長的命令,向渣江村(今渣江鎮)方向轉進。

渣江村位於洪羅廟以東二十公里。如果把蒸水作為一條航運紐帶的話,這條小河經洪羅廟向東流淌,在渣江村附近轉了個九十度的彎,又繼續向南奔流二十公里,就到了臺源寺鎮。從地圖上看,渣江村、洪羅廟和臺源寺這三個地方,正好處在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

當時,洪羅廟附近有兩個較大的日軍據點,一個是西南方向的金蘭寺鎮、一個是東南方向的臺源寺鎮。接到“轉進渣江村”的命令,傘兵們立刻就明白下一步將要攻打臺源寺了。

(貼張地圖。馬甲我沒有雙石兄那樣的製圖本領,只好隨便塗抹幾下湊個意思)

這時候,部隊重新進行了編組。一、二分隊編為一隊,三、六(工兵)分隊編為二隊,迫擊炮分隊、重機槍分隊和美軍合為三隊——顯然,這是預先制訂好的作戰計劃,蔡智誠所在的一隊的任務是繞到臺源寺的左翼實施突擊。

李延平老人可能就屬於這個階段的“二隊”。因為在口述中,他和美軍官兵一同在右翼作戰、依靠工兵破壞鐵絲網、還有迫擊炮的掩護。另外,他在文章中詳細描述了從空降前到戰鬥結束的各個過程,可是卻沒有提及渣江村附近的伏擊戰,而那正是由一隊(一二分隊)單獨實施的。

有一些資料介紹過這場戰鬥,但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