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兩天以後,他的這個願望就實現了。

1947年6、7月間,國共雙方互有攻守,但總的來看,國民黨方面的局勢更加樂觀一些——國軍在華東(山東)和西北(陝西)採取攻勢,在中原和東北採取守勢,攻得精彩,守得也很不錯。

先看防守。中原戰場,國軍背靠湘鄂兩省、與劉伯承部反覆拉鋸,雖然各有勝負,但自從“黃河歸故”之後,冀魯豫解放區被河水一分為二,隨著雨季的到來,中原解放軍的“內線作戰”就變成了“背水一戰”,除了退到黃河以北、似乎已別無出路。

東北方面,杜聿明挫敗了林彪的夏季攻勢。經過激烈搏殺,國軍最終守住了四平街,使民主聯軍遭受了重大損失,而71軍的陳明仁軍長則因此榮獲了青天白日勳章。

再看進攻。在頂住共軍反撲的同時,國軍的鐵拳更顯得虎虎生風。在陝北,胡宗南繼攻克延安之後,又集中六個整編師追擊彭德懷部,拉開了浩浩蕩蕩的“武裝大遊行”;在華東,國軍掃蕩魯南、激戰魯中、攻克沂源、奪佔沂蒙山區、控制了膠濟鐵路,陳毅粟裕部隊只剩下膠東、濱海、渤海三片狹長地域,大有被“趕進東海喝海水”的態勢。

面對著如此的大好形勢,1947年7月4日,國民政府頒佈了《戡平共匪叛亂總動員令》,決心調集全部力量、一鼓作氣蕩平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同月,中共中央軍委宣佈“八路軍西北野戰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正式確認了共產黨軍隊的統一名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至此,已經開打一年的國共內戰也終於被賦予了兩個歷史性的稱謂:“戡亂戰爭”,或者“解放戰爭”。

這時的局勢十分微妙。從表面上看,國民黨在山東和陝北連連告捷,但仔細分析一下卻可以發現:國軍“重點進攻”的方向一個偏東、一個偏西,而中間的蘇淮直至南京一線卻顯得空空蕩蕩,就象個搏擊場上的莽漢,雙拳伸出去了、胸腹卻暴露在對手面前,如果肚子上被蹬一腳,立刻就要栽跟頭。

共產黨人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破綻。47年8月,就在華東、西北戰事正酣的時候,位於中原地區的劉鄧大軍果斷出擊、千里躍進大別山,從河南東部直撲南京側翼的江淮腹地,打了國民黨軍一個措手不及,從而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政府的“重點進攻”、迫使其轉入了“全面防禦”。

從戰爭史上看,中原野戰軍的這次破釜沉舟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但細說起來,這場序幕還有個序曲,那就是華東野戰軍的“七月分兵”。

1947年7月,華東野戰軍已經得知劉鄧大軍即將展開對大別山的戰略突擊。但這時,他們在山東戰場上正面臨著兩大困難,一是戰略防禦的縱深不足,在國民黨的重兵壓迫下、可以迂迴的地域越來越小;二是國軍在進攻中的隊形銜接得十分緊密,在“以集中對集中”的情況下,解放軍一時找不到各個擊破、殲滅敵人的機會。在這種形勢之下,陳毅粟裕決定分兵(這也是中央軍委的主張),他們的戰略意圖是“先分路出擊、把敵人扯散,而我軍再由分散轉為集中、殲滅孤立分散之敵”。

於是,7月1日,華東野戰軍兵分三路:第一路是主力第2、6、7、9和特種兵縱隊,留在魯中戰場與敵人保持正面接觸、“待機殲敵”;第二路由陳士渠、唐亮率第3、8、10縱組成“陳唐部隊”,挺進魯西、配合中原野戰軍行動;第三路則派遣戰鬥力最強的第1、第4縱隊(葉飛陶勇兵團)迂迴魯南,向敵後的戰略要點發起攻擊。

“七月分兵”的最初的“把敵人扯散”的目的很快就實現了,原本抱成一團的國民黨軍在魯中留下四個師、分出七個師向西追擊。可是,扯散了敵人的解放軍也無法立刻“再由分散轉為集中”,一時間也只能“以分散對分散”——而以當時的實力,在國共精銳的捉對廝殺中,華野部隊很難佔得上風。

留在戰場正面的華野主力先是沒啃動胡璉的整11師,接著又沒打贏李彌的整8師(也就是松山戰役中的第八軍,蔡智誠曾經服役過的103師此時是整8師的103旅);而突向魯西的“陳唐部隊”則被尾隨的國民黨軍一路追著走,站不住腳,差點沒跟著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

七月上旬,只有戰鬥力最強的1縱(葉飛)和4縱(陶勇)表現比較好一些,他們迂迴魯南,攻克了費縣、棗莊和嶧縣,但到了七月中旬,這兩個縱隊卻在鄒縣和滕縣碰上了硬釘子。

快速縱隊是7月15日接到增援滕縣的緊急命令的。

那天上午,蔡智誠他們正在縣城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