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親愛的朋友,或許你是在書店的書架上無意中瀏覽到這本小書;或許你正在上下班的公交地鐵上獨自翻閱;或許你是在自己的屋子裡,用一個輕鬆的姿勢,懷著一顆愉悅的心情,來和我一起走進即將開始的這段旅程——一分錢如何變大的旅程。
《新週刊》曾經做過一期專欄,關注現代社會的人類生存,其中有一段話如是說:
現代社會有三粒毒藥:消費主義、性自由和成功學。消費主義以品牌為噱頭,以時尚為藥效,將人捲入無休止地購買與淘汰的惡性迴圈中,戀物成癮;性自由以人性為噱頭,以*為藥效,不斷釋放曖昧與激情的煙幕彈,縱慾成癮;成功學以速成為噱頭,以名利為藥效,誤導急於走捷徑成為人上人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投機成癮。
深以為然。尤其是關於成功學這粒毒藥,會更敏感一些,因為我的這本小書,似乎與它打了一個擦邊球,然而並不希望它能夠成為暢銷書。因為,至少大多數的暢銷書,尤其是成功學,往往意味著廉價而速食的快餐文化。出於敝帚自珍的緣故,我不願自己傾盡心血的文字淪落為地上的塵土,我希望它能實現自身的價值,給予它的讀者一些啟示和感發。當某個素不相識的人能夠從這本小小的書裡獲得某些東西的時候,我便能覺得無比欣慰。
自從工業文明到來之後,科技飛速進步,都市人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尚在兩百年前,我們可以悠然地聽著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或者德彪西的《牧神午後》,自得生活。然而今天,我們必須要在早晨七點鐘起床,趕車,九點鐘準時到公司刷卡,開始沒完沒了的工作。即使下班了,也還有沒完沒了的瑣事和應酬。夜幕降臨,獨自一人躺在床上,操勞、疲憊、孤獨席捲而來。在這樣的時候,親愛的朋友,你會做什麼呢?我會好好泡個熱水澡,然後開啟臺燈,拿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隨便翻開某一頁,開始往下讀。
我的朋友,你也可以這樣,但願這本小書,能夠成為你的枕邊書。
人的一生,要面對許多,日復一日地生活,經濟基礎、柴米油鹽、社會地位,這些緊緊地逼迫著我們的心要一直向前向前。因而這本小書,關注和我一樣努力向前的人,關注離開平庸、實現自我的方式。
所以,這本小書裡,會涉及到以下關鍵資訊:
財富與貧窮。
有錢就一定富,沒錢就一定窮嗎?
物質之富與精神之富?
獲得理想的人生,需要具備哪些品質?
如何讓你的品質為你獲利?
獲利了,如何實現人生的更高飛躍?
倘若沙僧來到現在,他一定會對悟空說:大師兄,如今二師兄的肉比師父的肉都貴了。這真是絕妙的善嘲。一直以為,真正樂觀強大的人會用幽默來嘲解身處的困境。換一種思維,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生活便會變得與眾不同。所以,在書中,我用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我相信它們在博你開懷一笑的同時,也能令你掩卷沉思,或是如水紋一般,微微地觸動你溫暖柔軟的心。
一直覺得,人生在世,人才是最主要的,哲學家與文學家對人的主體性糾纏頗久,闡述也頗深,所以無須再質疑個體的價值性。然而,哲學家只給予了方向,但路在我們腳下。我們需要找到一些途徑,來更好地實現個體的價值性。財富,即使不是為最通用的衡量標準,也是人生價值不可缺少的硬體配置。所以,朋友,在這本書裡我們將試圖從財富的角度進行探討,同時關注內心。然而,好比是眾流歸海,所有關於財富與內心的探討,最終都要回到人的價值,回到我們自身。正因為傾注瞭如此多的真實與溫暖,才會害怕這本小書會淪為架上新鮮三天的暢銷書。我的朋友,當你在翻開扉頁的時候,便能感受到我真誠的心。而更好的結果是裡面的內容能讓你的生活實在地登上新的臺階。
一本書有時就像是一段旅程,從翻開第一頁開始,到合上最後一頁結束,在漸進地閱讀中,我們隨之漸長——逐步地收穫體味和感悟,甚至是很深的觸動。親愛的朋友,我的這本書也是如此,它將會是一段拾貝之旅:我們走在沙灘上,像朋友一般輕鬆自如地閒聊,看見美麗的貝殼,便彎下腰,輕輕地把它拾起來,裝進口袋,然後繼續走,每遇到一顆美麗的貝殼就拾撿一次,直到我們口袋裡的貝殼足以串聯成一串獨一無二的項鍊,那時,我們的旅程就可以完美地告一段落。等到某一天,我們突然回憶起這段旅程會愉快地微笑,說:“真開心,我曾經讀了一本讓我受用頗深的貝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