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不久,日本的林業部門——林業廳就開始著手實施全面清伐山坡地、種植經濟林的計劃。其目標是,用更具有經濟價值、更能為日本工業發展服務的經濟林木取代天然闊葉林。隨著數百億美元的投入,到1997年,日本43%的林地已被再植為主要由杉樹和日本柏樹構成的單一的針葉林。
與此相應,日本鄉村的土地景觀被徹底改變。今天,穿過鄉村,刺入眼瞼的是高聳的成排種植的片狀人工針葉林,取代了過去天然林覆蓋的明亮的冠狀起伏綠波盪漾生機勃勃的田野。楓樹、櫻樹、秋草、竹林和松樹組成的天然混交林,那些百萬年來滋養著日本傳統藝術和文化的未被破壞的自然景觀,極目遠眺,現在已經很難看到。
撇開文化的損失與美學的破壞,單一樹種形成的單調的針葉林已使相當的野生動物滅絕。高大稠密重重疊疊的針葉樹技,如同撐開的一把把巨傘,嚴密地遮蔽了林下世界,使小鳥、鹿、野兔、獾和其他眾多野生動物失去了原來的棲息地。任何進入過這樣的針葉林的人,都會深深地記得那死一般的寂靜,那種失去了草地、灌木和闊葉喬木等日本天然叢林特徵的人工針葉再植林中的死寂。被剝去了地表覆被的山坡地不再能蓄留雨水,於是山澗的小溪乾涸了。在祖谷(Iya Valley),乾旱已嚴重地影響了村中的溪流,使之一度曾乾涸數月,村民們形象地稱之為“杉旱”。另一方面,針葉林種植區地表侵蝕加劇,崩塌滑坡增多,淤塞河道,成為不得不進行處理的地帶,繼而使這些山坡和河道落入國土交通部的魔爪控制之內。
這還不是全部。針葉樹的孢子(俗稱“花粉”)產量高,帶有氣囊,宜於長距離傳播,由於大量的孢子所造成的過敏症,一種在70年代還幾乎不為所知的疾病,現在正影響著10%的日本人。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一位過敏症研究專家Saito Yozo博士注意到,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手段能夠有效治癒花粉過敏症,因此他建議採用戴口罩和護目鏡等防護手段。事實上,馬路上、電車內,口罩與護目鏡已經成為春季東京街頭的一大風景。其中有一些人是為了防止流感的傳染,但絕大部分人是為了保護自己躲避孢子造成的人為瘟疫。
讓我們再來看看日本現代鄉村圖景中的最後一部分,林業廳為了在經濟林砍伐期,便於各種大型運輸工具進入林區而修築的那些林間道路——“林道”。林業廳花費了數十億美元將林道伸進了所有邊遠的野生地區,甚至包括國家公園。顯而易見,這已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陡峻的山坡的穩定性。在山形縣,一個由政府支援的林業開發企業自1969年開始實施一個耗資900萬日元,建設2 100公里長的山區林道的計劃。數十年來,這一計劃在屢受工程難題困擾的同時,遭到當地居民與環境保護組織的一致反對。山形縣長井市市長說:“如果我們自己有這筆錢,我們當然會用它進行別的專案。但是如果國家堅持(建設林道),我們會通力合作。”實力雄厚、一貫權威的政府平息了爭論,最終促使計劃照常進行。
第三章 環境:類固醇刺激下的開發(2)
所有這些,就一項產業而言,其對GDP的貢獻不足1%!從經濟角度來看,再植林運動根本就是一場浩劫。幾十年來,林業廳積極推進再植林化與大力建設林道,其結果是揹負了約兆日元的沉重債務。多年來木材價格不斷下跌,日本對進口木材的依賴已從30年前的26%上升到了目前的80%。20世紀40年代,當再植林政策開始醞釀之時,計劃的設計者們曾設想山區當地居民會樂於採伐林木,然而現在,沒有人再願意從事伐木這類非常辛苦的重體力勞動。於是,山坡上那些需要採伐的成熟林無人採伐。山區村落人口數量減少,林業部門的就業人數也從最高峰1964年的8 9000人銳減到2001年3月的僅7 000人。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極少數沒有出現人口大量減少的日本山村,針葉樹再植林種植率低,當地居民仍然能夠在天然的闊葉混交林下,以收穫山蘑菇、挖野生草藥、燒炭以及獵取野生動物等傳統方式生活。
也許有人會希望林業廳能夠更新觀念,改變想法。正如中國,在進行了類似的再植林計劃後,中國林業部於1996年推出了一項具有180度大轉變的計劃,提請國家人大審議制訂新的伐木量與蓄材量計劃,以推動林業保護重於生產。但在今天的日本,砍伐天然林、種植針葉樹的再植林計劃在一個新的層次繼續推進。一方面,林業廳已經承諾,推廣一種新的低孢子(花粉)杉樹,儘管採用了這一革新後,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