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歐美大約在200年前結束,而東亞許多國家就在最近的20年前剛剛結束)人們與自然融為一體,共生共榮。這一時期的典型寫照是居住在高地板式木結構住宅裡的小農,農舍四面水田環抱。

在第二階段“工業化時期”,人突然被喚醒。沒有空調、汙穢昏暗的陳舊農舍和輝煌簇新的都市產生巨大落差,其結果是,興起了急劇現代化的浪潮。古老的、自然的事物遭到否定,全部被視為是骯髒落後的,嶄新的加工製品被認為是豪華脫俗而大為流行。其典型形象是穿著西裝的工薪族離開住宅區去上班的情形。

在第三階段“後工業化時期”,人們獲得了一定水準的舒適,任何人都擁有烤麵包機、汽車、冰箱和空調。而且,在此時期,社會完成了向新型的“現代”形象轉移,技術再度與自然和傳統文化相結合。作為其形象代表,是居住在華盛頓州的山中、住房帶有太陽能系統的微軟公司的電腦怪人。在第一階段,人類和自然親如一家,和睦協調;在第二階段疏離;在第三階段則是家庭成員重逢團聚。

遺憾的是日本全都準備好了朝“後工業化時期”發展,但總覺得自己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人與自然的疏離完全得到了認可,可是沒有重逢團聚。想法急劇地變為:古老而自然的事物不但是“骯髒” 、是“麻煩”,甚至是危險,這種想法甚囂塵上。

即使在1996年NHK製作的紀錄片中,同樣也報道了東京住宅區裡栽種樹木的困難。某住宅區行道樹是櫸木,樹幹高聳挺拔,枝丫優美地舒展開來,但居民的日照被遮擋,秋天會有大量的落葉,居民就大發牢騷;枝丫遮擋住道路標識,駕車人流露出不滿。許多居民希望砍伐這些樹木,與東京都協商,結果是砍伐掉部分樹林,剩餘的高大櫸樹也被修剪掉高高張開的樹枝,這樣才解決了問題。這片櫸木縮小了規模,就如同東京隨處可見的行道樹一般。

給政府打投訴電話原因不僅僅是落葉。據英文報紙《讀賣日報》(Daily Yomiuri)報道,京都市有許多投訴電話,訴說四周田地裡的蛙鳴太吵。京都市環境管理科科長板倉豐說:“有人要求我們把青蛙統統消滅,一個不剩。”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治山治水:充滿災害的列島(2)

不僅是樹木和動物,所有自然物都被打上了“汙穢”這一烙印。據作家兼攝影家藤原新也所寫的文章介紹,他在東京店頭親眼目睹,一位母親說東西髒,就把幼小的孩子從手工製品處拉開。藤原指出,這位母親的表現說明,“比起用自然材料手工製成東西,日本女性是多麼地喜歡不帶人類氣息、富有光澤、無斑點的塑膠製品。”自然是骯髒的,比起山脈、河流那無次序的輪廓線,光滑的表面、筆直伸展的線條更美…。如果考慮到這種傳統,上述想###植根於現代日本這一點就並非不可思議了。

乾淨

但是,這種想法已經在日本現實中紮下了根。我們經常使用“乾淨”一詞,它具有“美麗”的含義,同時也有“整齊清潔”之義。用推土機剛剛平整過的山坡、用混凝土剛改建的河岸等也可用該詞表述。說修長整齊的人造物是“美麗乾淨的”,這是日本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處於“發展中國家”時期的後遺症。當時,日本農村幾乎沒有鋪設馬路。當看到高低不平的泥路改建成鋪上瀝青的平整馬路、錚亮的鋼扶手代替了開始腐朽的木製扶手時,可以想象人們是多麼地喜悅。那種欣喜的感覺沒有消失,結果,日本就帶著工業化階段的目標迎來了第三階段——後工業化時期。

第二階段的目標與第三階段的技術相組合這極其危險,其結果是喪失了大自然的精氣。如今,當你駕車行駛在日本農村,到處都可以看到“殺死精氣”的過程。不單是把海岸或海岬突起的岩石切削掉,將它改建混凝土鋪就的平緩曲線這樣的浩大工程,就是在細小部分也能看到這種傷害。比如說,就連公園的小徑也鋪上瀝青,安裝上金屬護板。另外,即便是一點點臺階也必須安裝上錚亮的鍍鉻扶手。

不僅是日本人,也有外國人喜歡這種缺乏生氣的平坦表面。看到日本的新風土、拼接整齊的馬路接縫和路肩、幾何學線條的拐角、由機械打磨而成的光滑表面,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認為它是“現代化的”。比如說,也有外國人比日本人更愛這種“乾淨”。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過在這種機械性景色形成之前的森林、農田、岩石的奇幻,難以想象日本傳統的自然美。一望無際的光滑表面、混凝土預製板和金屬製品一個個製作精緻,顯得現代感十足,因而,他們就會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