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才終於做出了停止這一填湖造陸工程的決定。無疑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不過並不意味著中海及其周圍地區依舊保持著原來的自然狀況。事實上,40%的填湖造陸計劃已經完成,儘管得到了有關工程被停止的訊息,但當地政府仍致力於提交新的工程申請,以“恢復當地經濟”為由,以築路方式甚至是在湖內的其他地方繼續進行著填湖造陸活動。島根縣縣長澄田信義表示,在其權力範圍內,他將盡一切可能竭力為新計劃的實施籌措資金。所以,雖然中海填湖造陸構想的最初名目變了,也已被停止了,然而,事實上這一終結者仍在繼續執行使命。

一定要將國土的面貌改變,其根本原因,不單單是源於政府機構和自治團體對金錢利益的慾望,還有一個更加令人愕然驚訝的動因。現在,日本的河川與湖泊都已被視做不斷危及人類及其生活的眾多自然災害的源地,為了抵禦和減少災害,必須將治山治水進行到底。平田篤胤的時代,將大自然視做“神之所賜”的“神聖之地”,而明治時代以後,日本對自然的看法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大自然從人類的朋友變成了人類的敵人。讓我們到下一章來看看,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變遷是如何發生的。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治山治水:充滿災害的列島(1)

假如把所有貪得無厭的官員和政治家認為是元兇那倒輕鬆簡便,但事不湊巧,日本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於更加深層之處。也就是說,它潛藏在日本現代文化本身之中。這裡面發人深思。發展中國家致力於國土開發,假如無論經過多久依舊還是“發展中”,沒有進步,地球上到底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日本就是其中一個,正在苦惱於“填埋、建造”這種宿命。所謂的“填埋、建造” 就是填海埋谷,不斷建設,這種觀點認為:龐大而耗費金錢的人工物絕對出色。把自然的地表剷平再用混凝土覆蓋,這是“豐饒”的體現,是“進步性”“ 現代化” 的行為。比如說,(無論在哪個地方自治體都會有的發言)富山縣知事中衝豐的話中,體現出了“填埋、建造”的真誠心聲。1996年9月,為了推行建造了也毫無得益的農村地區的鐵路建設,中衝知事如此闡述:“如果基礎設施齊全,居民就能實際感受到豐裕。”也就是說,從生活的便利出發,鐵路存在本身就是所謂的“豐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日本一切還很匱乏,工業化發展的只有城市部分,但都市因戰爭而毀壞。40年代後半期,日本盲目地尋求發展。就在這個時候,“填埋、建造”的精神紮根到了日本土壤,如今,無論在多小的村莊裡,開發建造遍地開花。所謂的進步就是建造嶄新的建築,這種想法成了日本文化的主流。

艾森豪威爾總統說自己孩提時代家裡赤貧,“但是,這是美國的不可思議之處,我一次也沒有感覺自己貧窮”。日本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方就在於與艾森豪威爾的想法完全相反。真的很富有,但誰也沒感到富裕。因此,如果不經常給與專案修建新的鐵路、用混凝土覆蓋堤壩等,日本人就無法安心。

回顧歷史,關於“進步”和“富裕”, 日本的姿態大概都是從45年至65年當中確立起來的。這個時期,日本經濟呈現空前的高增長率,誕生了如今的產業、銀行和官僚機構的原型。確定於60年代的思考路線和21世紀現實之間的不協調——這就成了現在“文化病”的根源。無論在怎樣的藝術和產業,這種不協調性都會以形形色色的形式表現出來。40年前完成了的模型與現代社會已經變得不相配了。

落葉

在日本傳統之中,完全具備了抑制“填埋、建造”精神的要素。日本喜愛秋草遍野、紅楓滿山。一聽到日本的美,腦海裡便會浮現起素樸、纖細、原色木材和無釉素陶等。然而,現代日本卻在與之背道而馳的道路上突飛猛進。

所謂的“熱愛自然之心”是介紹日本時的口頭禪。這絕非吹牛,只要吟詠芭蕉的俳句、觀賞京都庭園就能明白。但在如今的日本,映入眼簾的是相當不同的景象。在進行神社森林調查時,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國際開發研究科的重松伸司教授發覺此點大為驚訝。殘留在大都市中央的這些樹林,在神道教中被視為日本精神的精髓。可週邊的居民卻對重松教授大訴不滿:“這片樹林真是麻煩。它既遮擋日照,伸展的枝丫掉下樹葉,堆積在馬路上和家門口”。落葉是一大“麻煩”。

聽到這番話,我們不得不深思東亞發展中國家的未來。如果把現代文化史分成三個階段,則是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時期和後工業化時期。在第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