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90年代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市值總額卻超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拿不動產來說,據說皇居的地價比整個加利福尼亞州還要高。
東京證券交易所日經平均指數近10年來持續上揚,1989年冬季平均估價終於突破了39 000日元大關。在這一時期,股價市盈率高達80倍(當時,美國、英國、香港的市盈率為25—30倍)。大藏省預測:平均股價不久將升至6萬—8萬日元。日本舉國歡騰:這是日本獨特金融體系的勝利——外國金融體系一般以現金流為基礎,而日本卻以資產評估額為基礎。
然而,一轉眼功夫,股市開始狂跌。從1990年1月起,股價開始下滑。之後的2年中,竟下跌了60%之多,不僅跌幅大,此後也遲遲沒有恢復。此後11年,股價至今仍未恢復,一直在1萬日元關口附近徘徊。不管銀行職員們怎樣努力,“蟾蜍”的庇佑如何,尾上縫的帝國土崩瓦解了,她於1991年8月被逮捕。警方抄家後查明,初期作為貸款擔保的存款證明是由和藹可親的銀行分行長等人偽造的。尾上縫的破產招致債權人近2700億日元的損失,引起2家銀行倒閉,日本興業銀行總裁被迫辭職。之後,興業銀行自己也不得不被別的銀行收購,以維持生存。被大眾傳媒稱作“泡沫女王”的尾上縫,與銀行經營者們一同鋃鐺入獄。
股價暴跌的同時,地價也隨之下跌。1991年以來地價每年不斷下滑,現在,只剩泡沫經濟時期的約五分之一。除土地外的投機資產也發生貶值,跌幅尤其顯著的是高爾夫球場的會員權了。鼎盛時期會員權高達1億多日元,而現在卻以不足當時10%的價格變賣。由於必須償還會員幾萬億日元的預交款,許多高爾夫球場的開發商瀕臨破產邊緣。
怎麼可能?
由於反覆發放鉅額貸款給尾上縫這種獵購股票和土地的投資高手,銀行因不良債權的重壓而喘不過氣來。大藏省多年來一直聲稱不良債權總額為35億日元,到99年才勉強承認該數額超過77萬億。但分析師們普遍認為:這一數額其實應該更高,而且到2002年將升至約150億日元。與之相比,80年代美國儲貸危機引起的那些危機簡直不足掛齒。儲貸危機帶來的損失約16萬億日元,約佔當時美國GDP的。據稱,日本援助其銀行所需開支佔GDP的約23%,從所佔比例來看,這一沉重負擔乃是美國的近9倍。為了支援銀行,10年來日本的利率一直被壓制在最低水平,1999年又大規模注入了74 500億日元資金,但是,償付金融機構過度融資的程序卻只完成了極少部分,只有約20%。
第四章 泡沫經濟:追憶繁榮歲月(2)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受打擊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但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魯迪格·多恩布什卻認為:如今日本經濟狀況嚴峻,其程度並不亞於印尼。“日本人恐怕會想:這怎麼可能呢!他們覺得,日本國民勤勞,教育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擁有先進技術,並在世界範圍內融資。在這樣一個國度裡怎麼會有破產的事發生呢?然而,在1929年,美國也具備了同樣優越的條件,但因為胡佛總統與聯邦儲備銀行堅持推行錯誤政策,結果引起了世界範圍的大恐慌。
所謂“錯誤政策”是指什麼呢?換句話說,成熟的股市為什麼會完全脫離經濟現狀而執行呢?本該是社會精英的興業銀行職員們怎麼會失去理性而去如此依賴尾上縫的“蟾蜍”呢?答案很簡單。日本金融業的運作不是根據實際價值,而是依照官方命令列事。在現代日本,不僅是經濟領域,從軟體業到醫療業,幾乎所有體系都存在類似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日本的現狀就是個饒有興趣的試點案例:手政府控制的市場如果漠視現實,將導致怎樣的後果。在這一點上,日本這個案例似乎比分析蘇聯還要合適。
規則不同
90年代初之前,一直盛行一種說法:日本“獨特的資本主義形態”被奉為一種新的範例,是對歐美的大膽挑戰。事實上,日本的資本主義是建立在不同的規則之上。不管怎麼說,50年來,股價、債券、利率基準都是由日本最強的政府機構──大藏省確定,無人違反。
日本金融體系以提供廉價資本,強化製造業為目標,在戰後數十年中出色地實現了其目標。儲蓄款以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利率變成資金流入大企業(80年代後半期,日本資本成本約為),而歐美企業支付的利率最低也要5%,最高則超過20%。在其他國家,投資家、存款者會期望回報、分紅等,在日本卻完全沒有。
大藏省最引人注目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