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令我們心疼地說“我已很累,很累……”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致學子“信評”(2)
“很累,很累”,不是已將你想經由別人的切身感受間接表達的意圖表達得清楚明白了麼?為什麼我說你還沒有表達得那麼清楚明白呢?
因為我這一名讀者覺得,《我的高中》一文中“我”的切身感受,實非一個“累”字所能全部包含。似有幾分欲說還休之苦。還“欲說”些什麼?何以“還休”?——我這一名讀者,想要進一步知道。而“我”又未對你言。但你是第一個聽“我”講述的人,你再轉述給我們,按常理,即使“我”欲說還休,你也能比我們對“我”的切身感受有更多感想。否則,你也許不會鄭重地轉述給我們聽。你從“我”的講述中,當咀嚼出更多些的苦味兒吧?我們知道,一盤錄影原帶,轉錄的過程,訊號往往是會消減的。一種感受的轉述,往往也是這樣。宇嘉顯然是懂得這一點的,所以他透過小說所允許的虛構方式,強化了他的感受。你寫的不是小說,屬於紀實性文體,口述筆錄的那一種。故我們不可以要求你非要加以虛構來強化你的間接感受,但我們有理由要求你多給我們一點兒你的思考……
你一定讀過《聊齋志異》的。其中有些故事,蒲松齡每以“異史氏曰”的方式來評論一番。有時,為文之道,以含蓄為上;有時,也反過來,以明澈為佳。具體你的這一篇作業,我以為作後一種選擇似尤好些。不是要求你也來一套周小芳式的“異史氏曰”——而是希望,在最後,將你自己聽了“我”的講述以後的心情,寫出那麼幾行來給我們看。因為我們讀此篇,有一種閱讀的心理,即——我們聯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