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部分

據說女皇聽說此事之後從此對李隆基另眼相看,很是寵愛,她當時的心情大概也和天底下任何一個老祖母一樣,看見出類拔萃的後輩而倍感欣慰吧,但由於害怕大權旁落,她不能不對自己的子孫心存防範。李旦的正式稱號是皇嗣,移居東宮,待遇一如皇太子,但並非皇太子。皇嗣是個曖昧不清的稱呼,表示是皇帝的子嗣卻非正式的國之儲君,加上女皇明顯地抬高孃家人的地位打壓李氏,給了武家人以不少希望,其中奪嗣心情最強的就是女皇的侄子武承嗣了。然而接受一個女皇已經是大臣們能承受的底線,決不會接受繼承人竟然變成武姓。於是,為了奪取大周朝的太子之位,武承嗣聯絡諸多酷吏興起了一場又一場大獄,而李旦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險局面。

(武周革命完。第十三章:女主天下)

ok;刪了一些垃圾,下面繼續。

========================

第十三章 女主天下

對於李唐宗室的剪除早在女皇登基前夕就已完成,然而李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帝王統治尚算開明,民心未散,知識分子深受正統觀念影響,支援李唐勢力的朝臣就更多,對於新生的武周政權極為不利。女皇對此心知肚明,對文武百官頗存戒心,寧錯殺無放過,永昌元年對徐敬真事件的處理便可見一斑。

徐敬真是徐敬業的弟弟,揚州叛亂後坐罪流放,永昌元年潛逃回京,投靠好友洛陽令張嗣明。張嗣明基於朋友道義,甘冒殺身滅族之險助他北逃突厥,在那個告密成風、酷吏橫行的年代,得友如此,足慰平生。但徐敬真還是沒能順利達到突厥,中途被人認了出來,他和張嗣明都被判處死。案情應該說並不複雜,最後卻釀成一件罕見的大獄,朝野之士被牽連致死的不計其數。其中有徐敬真張嗣明存心報仇故意誣告的,比如平定揚州之亂的監軍魏元忠,平越王之亂大殺無辜的宰相張光輔,也有酷吏爭權奪利公報私仇下的犧牲品,比如做第二把交椅的秋官侍郎周興羅織陷害上司秋官尚書張楚金。太后一概處以死刑,就算是才華出眾又明知無辜的魏元忠也同樣拉到刑場上去,直到最後一刻才派專使特赦。宰相魏玄同,名將黑齒常之,也都是在這段時間被周興誣告致死。不過,武后當時的精力主要放在剪除李唐宗室和準備登基上面,對於朝臣的大規模殺戮是在她稱帝之後,尤以天授二年達到高潮。

武照常被後人斥為“淫刑之主”,刀鋒所指一類是她的親屬子女及李唐宗室,一類則是怨望不服的李唐舊臣。前者是她稱帝路上的必然障礙,也是她處心積慮主動誘殲的物件,酷吏不過是揣摩她的心意形式罷了。後者卻要複雜得多,她需要文武百官來幫她治理國家,其終極目的是建立一支忠於自己而又能幹高效的官僚隊伍,故此她對李唐皇室處理起來毫不手軟,對官僚集團則是又打又拉,以收買人心為主,殺一儆百為輔,殺戮本身已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了。文盲酷吏侯思止用完就殺,魏元忠狄仁傑屢次下獄卻總能死裡逃生,並非偶然。而殺戮的物件也侷限在中上層官吏中,下層官吏及百姓生活基本上不受影響,甚至還有所發展。社會基層不亂,高層動盪洗牌但始終有一批優秀官吏主政,這正是武周政權能維持多年的原因。

人們常常驚歎女皇對於親情的冷漠,如果說殺子殺女是她為了爭奪皇位所付出的沉重代價,那她稱帝以後仍然毫不留情地處死議論她私事的三個孫子孫女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另一方面,她又對狄仁傑等大臣十分尊重,對民間百姓的辱罵譏諷更是表現了讓男人也愧煞的寬容大度。這看似極端矛盾的兩面,如果用利益來分析,來可以解釋得透了。作為大家庭的族長,她可以全權處置不聽話的小輩,而作為帝國的CEO,她需要善待自己的員工,特別是那些能幹的員工。如果說剪除李唐宗室是女皇主動出擊,酷吏希旨行事,那麼對於大臣的殺戮則並非女皇刻意為之,更多是武氏宗親圖謀奪嫡和酷吏為邀功請賞大肆羅織的結果,這兩方面的代表人物便是武承嗣和來俊臣。

(本節未完待續)

武承嗣是武后同父異母的兄弟武元爽之子。因楊氏與武氏宗親素來不睦,一開始武后對這些親戚是採取疏遠冷落、甚至打擊報復的態度。先是以退讓外戚為藉口,將兩個異母兄弟貶謫外放,之後泰山封禪毒殺魏國夫人,嫁禍武氏宗親惟良、懷運二人,毀家滅族,改其姓為蝮氏,就連沒入宮中的女眷也逃不過楊氏母女狠辣的報復,比如懷運的嫂子善氏便被盛怒下的楊氏鞭笞到肉盡見骨而死。流放外地的武元爽也遭到株連,武承嗣等一干武家小輩全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