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部分

多不過十餘所,乃至兩三所,形成了舉天下之力而不敵關中的強幹弱枝局面。無論軍隊數目和官吏質量,地方政府都難以與中央對抗。但武皇並不因此而放鬆警惕,高宗去世中宗守孝的短短10幾天裡,她以母后身份暫掌國政,首先就是派遣軍中心腹分別前往幷州、益州、荊州、揚州四大軍事經濟重鎮,與當地官府共同鎮守,以防不測,從而為嗣聖宮變廢中宗囚睿宗的政權順利過渡提供了保障。徐敬業揚州兵變,武皇只派遣一名使者單槍匹馬馳赴外地,即可於百萬軍中處斬大將程務挺,中央的掌控能力之強於此可見一斑。

光宅元年,武皇改革官制,將御史臺一分為二,改置左、右二肅政臺,以左肅政臺監督京官,“專知在京百司”,“以察朝廷”;右肅政臺監督地方,“專知按察諸州”,“以澄郡縣”。'2' 左右兩臺互相監督,彼此制衡。右肅政臺每年春秋兩季出巡,春季稱為風俗,秋季稱為廉察,並定《垂拱格》專門刪定四十八條巡查格式,依照條例監督州縣。十道巡查遂成為定製。御史巡查,許可權極大,除了考察地方官政績之外,審理疑難案件,還包括檢查財政經濟領域內的犯罪行為,“知太府、司農出納”,督促發展州縣農業生產,蒐羅人才等等,幾乎無所不包,職權遠超前代。如聖歷二年(699年)的十道巡查主要是勘檢全國土地,不僅檢查職田,也檢查勳蔭田和民田,對田畝進行丈量登記。為了加強監察力道,武皇還不時派遣高官充任巡察大使,但只能巡察鄰道,不得巡省本道,目的在於迴避。這些措施對於澄清地方吏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更多的是作為朝廷耳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隨著時日推移,使者許可權一再擴大,御史常有充任租庸使、鹽鐵轉運使、鑄錢使等等,無形中已侵奪地方常務。但在武周時代,無論出巡的是朝官大員還是御史,都具有臨時性,事畢朝官還京,御史回臺,暫出即還,都不常駐地方。至中宗神龍二年(705 年),首開巡使常駐地方的先例,睿宗景雲年間監察使者已與地方官融為一體,並出現了軍事專殺的節度使。唐代州府原本狹小,不足以對抗中央,而道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下屬十幾個州府,力量陡增數倍。玄宗天寶年間,節度使開始兼任採訪使,執掌監察大權和地方民政,逐漸形成集一道的軍、民、財、監察權於一身的藩鎮。朝廷原本為加強中央集權,派遣心腹侵奪地方官職權,中央的監察官遂演變成地方行政官,然此輩常駐地方之後,與軍閥勾結,缺乏節制,反過來對抗中央,唐史之崩潰,正在於此。

不過武皇疑心很重,她固然不放心地方行政,對她視為心腹的監察官也保持著必要的警惕,左右肅政臺互相監督,巡察使者時常更換,監察御史甚至可以不經過本部門長官而直接上奏皇帝彈劾長官,也就是說,把監察部門的頭頭本身也置於部下的監察之下。如此環環相扣,彼此制衡,可不象她孫子玄宗那樣“疑人不用”,大筆一揮便將大權拱手送人,自己跑去和美女鑽研音樂,由得下面胡天胡地。武皇一生從未真正信任過誰,這是做女人的悲哀,卻是做皇帝的職業道德。象她這樣做皇帝做到80多歲還兢兢業業孜孜不倦的人應該不多吧,她固然欣賞“蓮花六郎”張昌宗那美妙的笛音,可更讓她醉心的還是金鑾殿上生殺予奪的稱心快意,那是世上最危險也最刺激的遊戲。一聲令下,山河變色,萬民蟻伏,對她來說,這種快樂才是世間的極致。武周開國時新造的一套文字,現已風行於大江南北,遠至僻壤域外。現時所見,西北如敦煌莫高窟碑,西南如雲南昆陽及廣西龍州關外的石刻,無不遵用,歷百年而不變。朝廷的任何法令章程,都能雷厲風行地實施到地方,辦事效率極高。大谷文書•整合載長安三年(公元703年)三月括逃使碟並敦煌縣碟,記載了敦煌縣收到括逃使碟所作的處理,一日辦完,沒有差錯。威權獨任,令行即止,她對整個帝國的控制全面而徹底,是無可置疑的唯一主宰。歷代掌權的女主雖多,但從來沒有一個達到了這樣的高度和深度。

武周王朝,是武皇畢生為之奮鬥的心血所在,她不僅貪戀君王的權力和名分,更希望武周能夠繁榮強盛,萬世永昌。治國之道,首在用人。唐代取仕的三大途徑是科舉、門蔭(即士族子弟依靠祖先的餘蔭而得官)、軍功。武皇最為看重的是科舉。

(本節未完待續)

注:

'2' 《文獻通考*職官考》

接受小白的建議,改成“素養”,另外加了一些內容。

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