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穹高遠,白雲寂寂。
剛經歷過明堂火災的武皇,再次踏入這所神聖的殿堂時,她會想些什麼呢?
白髮婦人默然而立,衣飾華貴,身形孤寂,如明堂之巔的金鳳。
時光匆匆,掠過她的髮梢,不作絲毫停留。
史載:明堂重建後不久,狂風大作,寶頂金鳳被風吹折,是天意?是巧合?武皇無奈之下決定更改為火珠,構成群龍捧珠的形制,中國建築史上一鳳壓九龍的奇景從此成為絕響。是年,天下大旱。武皇親享明堂後不足一月,東北契丹部落即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帶領下,打著“尊唐反周”的旗號起兵反叛,攻陷營州,史稱“營州之亂”。
(第十四章 金輪垂照完)
第十五章 亢龍有悔
武周開國以來,邊境上並不太平,西北有吐蕃爭雄,北部有東 突厥復國。早在高宗時代,隨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大非川一戰吐蕃崛起,雙方開始了對西域的爭奪,安西四鎮幾經易手,賴有名將裴行儉奪回。然垂拱二年(686年),武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期間,唐軍敗於吐蕃之手,四鎮再度失守,一直令她深以為恥。唐帝國的政治中心在關中,隴右的安全至關重要,而西域正是翼蔽隴右的天然屏障。因此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後,武皇於長壽元年(692年)派遣久居吐蕃熟悉敵情的王孝傑率軍西討,一舉奪取四鎮,“還先帝舊封”,並從此派兵戍守長鎮西域,吐蕃和西突厥退出爭奪,天山南麓的形勢基本穩定,直至安史之亂一曲霓裳舞破河山。
不過對於復國的東 突厥(一般稱為後突厥汗國),武皇卻少有成功。汗國首領默啜可汗也算突厥史上不世出的梟雄,能屈能伸能打能逃,臉皮還特厚,上午結盟下午翻臉殺人不會有絲毫顧忌;剛剛才耀武揚威地打完仗,馬上就跪地磕頭,也不會有一點點不好意思。俗話說:好女怕賴漢。武皇雖然不是淑女(她應該算不上吧),見了無賴也是很頭疼的,何況這傢伙還有個中國通暾欲谷做狗頭軍師。後突厥經常騷擾武周北部邊境,深諳“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游擊戰術,每次搶了東西就跑,待得朝廷大軍出動已經沒了蹤影,如若深入追擊冷不丁還吃個大虧。有時遣使請和,朝廷一開心疏於防範,便趁機狠咬一口,如此打打停停,牛皮癬一般的難治。
武皇並不是軍事家,主要精力放在內政上,於開疆拓邊並不熱心,一般都是事到臨頭再防守反擊。加之她對軍權甚為著緊,凡有謀反可能性的將領一律有殺錯無放過,黑齒常之、程務挺、泉獻誠等名將殺了一堆,難免有無將可用手忙腳亂的時候。而軍隊的狀況也令人擔憂:——太宗時代曾立下赫赫戰功的府兵制此時已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在第八章曾經提到,早在高宗徵高麗期間,劉仁軌就曾上書指出由於吏治敗壞賞罰不公而導致軍隊士氣低落的問題,但武周時代府兵制的衰敗卻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自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擊破東突厥以來,中原承平已有半個多世紀,戰火多在境外或邊陲一帶,內地百姓不識干戈已有數代之久,而李唐三帝都非常重視農業,及至武皇依然不改以農為本的政策,興修水利,勸課農桑,上層的權力之爭不影響中下層人民的生活,是以人口增殖極快。雖有盡力維持均田制,但漸漸無地可均,卻是事實。朝廷儘管三令五申,依然難以抑制豪強兼併之風,無地可種的農人只得背井離鄉,淪為流民,引發逃戶問題。史載武周時代,“天下戶口亡逃過半”,原因即在於此。
逃戶如此之多,極易引發社會動盪,但武周時代卻較為安定,少有動亂髮生,岑仲勉先生一句“民眾受佛教麻醉”顯然不足以說明一切。因人口增長而形成很多無地可均的狹鄉,人們自然希望遷徙到有地可種的寬鄉去,而唐初政府禁止百姓隨意遷徙,未經批准違規移民就成為逃戶。他們或私下墾荒,或租賃他人田地,名籍不入戶口,也就不納租調,不服徭役,所以也給國家帶來了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武皇一面沿襲唐初以來的括戶政策(即檢括民戶,有點相當於現在的人口普查),查清隱匿人口,要求他們復籍完稅;一面寬大為懷,以恩養安撫為主,允許逃戶就地落籍,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有時還給予減免一年賦稅或兩年課役的優惠,讓逃戶得以安居樂業,化解社會危機。敦煌出土文書裡有《燕子賦》,以雀佔燕巢比喻逃戶燕子被主戶雀兒欺凌,雀兒有恃無恐,因為它看到官府正在括戶,以為逃避賦役的燕子必遭懲處,哪知訴諸官府,主審官鳳凰卻將雀兒判罪,巢穴歸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