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稱為宇宙之都。大唐帝國如同破雲而出的驕陽,展現出光華萬丈的懾人氣勢。而這廣袤而富庶的帝國的統治者,便是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媚。那一年,她三十五歲。
在和長孫集團決戰的過程中,高宗自然是起著主導作用,自始至終掌握著事件的程序,然而如果沒有武后的有力推動和出謀獻策,事情不會解決地那麼完美迅捷。她所表現出來的洞察力和政治才華,讓李治不知不覺地越來越依賴這個姐姐似的女人,也讓她在華顏老去之後,地位反而更加鞏固。她已經不再只是一個以色事人的寵妃,或者僅僅是皇太子的生母,而成為高宗的政治夥伴、參謀,甚至軍師。每一重身份的增加,都為她後位加多一重保險。而剷除長孫無忌一事,雖然讓天下人知道新皇后厲害,但畢竟只是側面影響,她久居於深宮之中,行事大多假手於人,與外朝並無直接恩怨,政敵其實並不多。此時的武則天,已經是三個皇子的母親,後宮經過一番整肅,已無人再敢與她爭寵,外朝有中書令李義府、侍中許敬宗作為外援,皇后的地位,可以說是堅如磐石,跟以前的王皇后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作為大唐帝國的女主人,武后對於她的新角色充滿了新鮮感和責任感。古書上記載的該皇后做的事情固然是一件不落樣樣親力親為,不該皇后做的事情也躍躍欲試力圖推陳出新。古中國講究男耕女織,國家典禮中有皇帝親耕之禮,以示國家重農。皇后則有先蠶之禮,作為天下婦女勸蠶的榜樣。然而這套儀式極之繁瑣,提前五天就要齋戒,後殿齋戒三日謂之散齋,正殿齋戒二日謂之致齋,提前三日須預設先蠶壇,凡內外命婦均須出動,恭迎皇后車架出宮。之前只有長孫皇后曾行禮兩次,出生貴族的王皇后在任皇后的六年之內從未行過此禮。高宗以為先蠶之禮不可廢,永徽三年下制實行,然而皇后不願去,只好派官員祭祀一番。而武后則從顯慶元年開始,先後行禮5次,次數之多為唐代皇后之冠。天不亮就起床,收拾停當披掛整齊,朝服加身鈿釵結佩,侍衛開道,享官拜迎,率領內命婦如天子妃嬪太子嬪妾,外命婦如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王妃各位誥命夫人太夫人,浩浩蕩蕩出宮親蠶。別人眼中乏味而累人的儀式,武后做來卻是興味盎然樂此不疲,上元二年最後一次天后親蠶,乾脆把文武百官和外邦各國使臣全帶了去,場面之壯觀,聲勢之浩大,簡直比皇帝祭天還NB,在眾人簇擁之下,享受著萬人之上的尊榮和威儀,不停地提醒人們她現在是皇后是皇后是皇后……
古來名後常有著作傳世,華夏自古也有立功立德立言的傳統,一向長於文字的武后自也不甘落後,還在做昭儀的時候就寫過一篇《女誡》,做了皇后更是創作熱情高漲,別人一輩子寫了一本書就很了不得了,她一口氣就寫了八九本,當然大部分是她召集的文學之士所作,經她審定而以她的名義刊行於世,前後有《古今內範》一百卷,《青宮紀要》三十卷,《少陽政範》三十卷,《維城典訓》二十卷,《鳳樓新誡》二十卷,《孝子傳》二十卷,《孝女傳》二十卷,《列女傳》一百卷,《保傅乳母傳》一卷等等,這些書籍大部分著眼於家庭倫理,教導妻子怎麼服從丈夫,子女怎麼服從父母,當她稱帝之後還會繼續撰寫如《臣軌》、《百僚新誡》等諸般著作共計15種456卷,著眼於君臣義理,教導臣子怎麼服從君王。如果要為她這一套武則天系列叢書取一個統一的名字,不妨叫做“怎樣做一個好下屬”^_^ 武后這一生對文字有一種奇異的激情,不僅喜歡編書,而且喜歡改名,改年號,改名字,她似乎深信文字本身就有非凡的魔力,足以驅邪敬神帶來運氣。討厭她的人抱怨說這是女人的心血來潮和反覆無常,給王皇后這樣的弱勢人物改姓為蟒顯得太不厚道,給突厥默啜可汗改名為斬啜又完全沒有半點用處。其實這癖好並非為女子所專有,比如王怡先生寫評論文章就愛把朱成虎寫成豬成虎,雖然對方一根汗毛也不會少,但至少反映出評論者的憤激心情和堅定立場。按照現代小資的流行觀點,言語即是行動的一部分,謂之啟蒙,按照這一標準來評判,以武后之精於創造新詞和玩弄文字遊戲,足可被稱為偉大的實幹家^_^ 因為她著述之豐足以等身,書中描繪的理想境界絕對完美,而她對於推廣自己的大作又向來不遺餘力。比如她覺得兒子不聽話了,就送他《少陽正範》和《孝子傳》,教導他應該怎麼做個不要受他人影響、只聽媽媽話的孝順兒子,小白兔乖乖,把門兒開開,媽媽不回來,誰也不能開。覺得大臣們表現不佳,就賜他們每人一本《臣軌》,教導他們應該怎麼做個忠心事主的臣子,比如遇到引起民憤的事情應該主動挺身而出承擔責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