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漢朝哪個皇帝能跟我比?”
司馬炎滿心希望答案是漢武帝或者漢光武帝,但劉毅的回答讓司馬炎很失望,曰:“桓帝,靈帝。”在中國歷史上,如果把皇帝比作“桓靈”,等於罵人是烏龜王八蛋。劉毅還不過癮,又強調了一下:“還不如他們,桓帝賣官,收入歸國庫;你賣官,收入歸自己(桓、靈賣官錢入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不對。
司馬炎愛錢,但還沒到董卓的份上,否則也不能開國稱帝。司馬炎不是糊塗蛋,賣官摟錢,另有深意。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西漢的財富(9)
漢末、曹魏時代,長期的割據征戰耗盡了秦漢以來的皇權勢力,富豪重新獲得了地方的統治權,隨著“九品中正制”確立了士族地位,西晉時代表地方豪門計程車族已成氣候,農民依附士族就可以不繳稅。就連司馬懿本人都自稱“諸生家”,而且娶士族高門之女楊氏,以提高自身門弟。以司馬炎的實力,滅三國尚且費了牛勁,直接屠戮士族根本不可能,皇權還需要依靠士族勢力維持自身統治。但司馬炎也不可能看著士族勢力挑戰皇權權威,他拿出的辦法就是削弱士族經濟實力。
一定要打擊士族。
漢朝七王之亂歷歷在目,顯然封同姓為王對皇權的挑戰也是很強的。不過,這個時候司馬炎還顧不上這些,他要靠同宗同族打擊士族。於是,司馬炎一反秦漢以來的皇族虛封制,恢復封建,封皇族近親為國王,希望培養皇族對抗士族。同時,在中央政權,重賞皇族壓制士族高門。
士族不全是白痴,看著自己的利益一步步被蠶食,當然要抗爭。
鬥爭在司馬炎帝位繼承權問題上爆發了。
司馬炎的長子司馬衷是一個絕頂的白痴,快餓死的時候“何不食肉糜”,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偽命題,就是司馬衷提出來的,而且絕對原創。
司馬炎想廢掉司馬衷,皇后楊氏堅決反對,理由是必須立嫡立長。
楊氏根本沒有這麼高的覺悟,所以要立司馬衷,是因為他太蠢,即位後她可以由皇后升格為太后,當家做主人。再次重申,楊氏,是司馬炎為了提高門閥從士族高第中娶回來的。
司馬炎VS楊皇后=皇族VS士族。
司馬炎臨死詔司馬亮輔政,不過楊氏將遺詔改為楊駿(楊氏之父)輔政。第一回合,士族勝。
白痴司馬衷終於登上了帝位。士族當政時代開始了,世界變得一團糟。
司馬炎分封的皇族終於顯現出力量,汝南王司馬亮在新皇后(賈后)支援下殺掉了楊駿,並重掌朝政。在政治舞臺上,永遠沒有真正的盟友,昔日同盟今天可以兵戎相見。滅掉楊氏之後賈后和司馬亮開始了新的鬥爭,皇族不甘心自己在朝廷失勢,元康元年(291年)司馬亮發動了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
這不是一本戰爭史,所以沒有記載八王之亂的征伐,大家只要知道士族和皇族的勢力同時被兵鋒滌盪,晉朝的實力在戰亂中衰敗、衰敗、再衰敗,直到北方遊牧民族趁勢而起,終於釀成黃河流域的五胡亂華、異族十六國混戰。317年,司馬家族被趕到江南,司馬睿在江南稱帝,史稱東晉。
在上述圖景中,根本看不到商品流通、經濟演進,曹魏以來僅存的一點建設成果被揮霍殆盡,中原大地曾經叱吒風雲的秦漢帝國,到了西晉竟然連貨幣都混沒了。
第二回合,皇族、士族全部完敗。
南宋兩場貨幣辯論賽
東晉、南朝(317—589年)中國南方先後出現5次政權交替,除了梁武帝蕭衍在位期間的侯景之亂,基本都是取代者具備絕對優勢,南方沒有因為統治者更迭出現大規模械鬥,因此南朝的經濟和商業得到一定程度恢復。即使如此,仍然以谷帛實物交易為主,到那裡做生意都得背一堆糧食、布匹。沒法子啊,兵荒馬亂的,沒實在東西沒人信你。
無論現代學者怎樣斥責當時的統治者窮兵黷武、掠奪農民,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較大的地域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商人或者團體比統治者更有信用,雖然統治者本身確實不怎麼有信用。鑑於統治者還有信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時終於開始再次鑄幣(四銖錢),統治者雖然也是強盜,但這個強盜實力相對強一些,信用實在是比大家好,用四銖錢總比揹著糧食布匹來回亂跑好。
第二章 西漢的財富(10)
劉義隆比較厚道,說鑄四銖錢,就是四銖,一點沒偷工減料。不過,除了四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