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他概述》出版於1882年,成書時,翟氏在中國生活了十四年,對中國的看法也更為成熟深刻。
英國人對中國持一種較全面的態度,既不會踐踏中國的文明,也絕不諱言中國的醜陋。《中國歷史及其他概述》之主題,與翟理斯的其他著作不同,較多揭露中國之醜陋。“司法概述”一章透過實際案例,對清朝司法體制作了剖析。據他觀察,縣太爺在斷案時,為讓證人開口,動不動是要刑罰伺候的。屈打成招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經辦人員還頻頻往廟宇和墳地祭拜,求冥冥之中的鬼魂相助,破解真相。在“本朝刑法”一章,他則以文字形式,再現了梅森少校在《中國刑罰》一書展示的一系列中國式的酷刑。此處不再贅述。此外,作者筆觸所及,還包括喝人血、寫血書、纏腳、吞金等中國特色。本書各章節的重點,均是在講述神鬼崇拜及迷信無知對中國人之重要,並以方方面面的例項,加以證明。看了這本書,讀者自會覺得,中華民族實在是無可救藥的一群。這恰恰是那個年代,中國人在西方人眼裡的標準形象。
第六章 領事館漢學(10)
本書展示的《中國歷史及其他概述》為1882年的第一版,藏青色封面,大量燙金,書脊底部印有出版年份“1882”字樣,封面尺寸為7×5英寸。書內共405頁,有原主人簽字一款,紙張乾淨如新,含大量插圖,書後附有出版商的廣告頁。此書曾於2008年3月在Ebay網上成交,因其稀罕性未獲充分認識,成交價僅為293美元,拍得者屬於撿漏。按筆者的估計,此書應值1,000美元以上。
五.宓吉(Alexander Michie; 1833~1902)
宓吉並非領事官,但他於1883年起任李鴻章的外交顧問,也算是清政府的洋員。再者,宓吉與英國駐華外交界關係密切,其主要著作《阿禮國傳》的傳主又是英國駐華公使,因此將他歸入領事館漢學家,似無不妥。
宓吉,英國人。他於咸豐三年(1853年)來華,在上海經商。同治三年(1864年)牛莊開埠,宓吉是第一個赴該埠居住的英國人。光緒九年(1883年),宓吉遷居天津,任倫敦《泰晤士報》駐華通訊員,兼任天津英文《時報》(The Chinese Time)編輯,並充任李鴻章外交顧問,活躍於外交場合。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月二十五日,宓吉奉李鴻章之命隨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赴日本接洽和議,日本因德璀琳非全權大臣、非中國官員而拒絕接見,無功而返。
宓吉被視為英國的親華派。他在華近五十年,周旋於清廷上層,與王公貴族、資政督撫混得爛熟,說一口流利漢語,主張西方人都學漢語。
宓吉一生著作極豐,絕大多數與中國有關,如《從北京到彼得堡的西伯利亞路》(The Siberian overland route from Peking to Petersburg; through the deserts and steppes of Mongolia; Tartary; etc)、《在華傳教士》(Missionaries in China)、《中國與基督教》(CHINA AND CHRISTIANITY)、《中國危機》(The Crisis in China。 Her foreign relation with Britain; Russia; etc。 With map)等。這些書的頭版,大多價值不菲,而他的代表作,當數《阿禮國傳》。
《阿禮國傳》
(Michie; Alexander; The Englishman In China During The Victorian Era: As As Illustrated in the Career of Sir Rutherford Alcock; )
傳主阿禮國(Sir Rutherford Alcock; 1809~1897)是英國在遠東區的英雄。對中國人來說,他卻是“英國侵略者的代表”。
阿禮國於1836年加入英國海軍陸戰隊任軍醫,因表現卓著,逐步升至軍醫院的副總院長,1837年退役。1844年被任為福州領事;赴任途中曾留在廈門擔任領事數月;與李太郭共事,翌年始到福州,期間經歷了李太郭的因病亡故。他因在福建表現出色,便於1846年被升調至英國駐上海領事館。上海期間是阿禮國在華的事業高峰,他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