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四六年十月,陳更華和李謀真的長子在上海哇哇墜地,陳家喜添人丁。這個新出世的陳家長子,就是上海灘日後的第一號人物,位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的陳良宇。不過陳良宇雖然日後成了江南王,但是出生的時候,並無異相,既沒有紅光滿室,也沒有紫氣沖天,只是一個白白胖胖,足月足斤的大胖小子而已。

陳良宇日後位高權重,成為江南封疆大吏的時候,中共對外宣佈的的官方簡歷上寫道:“陳良宇,男,漢族,一九四六年十月生,浙江寧波人。”這其實是一種政治障眼法。中共統治,向來學習古代管理官吏的這一套。其中有一條,就是迴避制度。所謂迴避制度,就是一定級別以上的官員,不能在自己的家鄉為官。這是中國千年以上的官場傳統,賀知章的一首《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說的正是讀書人科舉高中之後,不得不到離開家鄉千里之外的外地當官,一直到年老退休才能回到家鄉的真情實感。現在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檔案當中,也有無數條文規定不得在自己家鄉為官。

但是中共統治之下,政令的嚴肅性甚至還不如皇權時代。在政治利益的驅動下,一切都可以變通。陳良宇明明生在上海,長在上海,其中只有七年時間在部隊學習和鍛鍊,按照慣例,是不能在上海成為頭號官吏的。日後陳良宇出事,也正是因為在上海的許多人際關係和人事糾葛。但是政治鬥爭的需要,還是把陳良宇推上了上海市委書記的位置,因此中共組織部門就不惜把他的祖籍作為籍貫。因此準確地說,陳良宇出生於上海,是地道的上海人。

之所以說陳良宇是寧波人,乃是因為其父陳更華,雖然也在上海生活了一輩子,但是出生在寧波洪塘陳家弄,現在屬於寧波市老三區轄區內。其實陳更華也早在一九四五年,年僅二十一歲時就移居上海,此後再也沒有在寧波生活過。何況一口上海話,毫無通常“小寧波”常有的口音⑥,也算是地道的上海人了。

陳良宇出生的環境,相當富裕。當時雖然陳更華尚在讀書,並無家庭收入,但是來自寧波的接濟卻是源源不絕。陳家老太爺望子成龍,不惜血本為兒子提供優越的條件。陳更華雖然派頭上很像小開,但是讀書還算用功。加上基礎良好,天資聰明,竟也學得一肚皮的知識,尤其是英文非常出色。

據考證,一九四六年,蔣介石找吳大猷、曾昭倫和華羅庚三個人問話,說中國能否也造原子彈。那三個人說,中國缺少人才。於是蔣介石就委託三位科學家,儘快選派並護送一批最優秀青年去美學習,回來造原子彈。這樣,南京中央政府公開招考官費留學資格,派遣到英美留學。聰明的陳更華參加了一九四八年最後一屆的官費留學考試,居然高中留美資格。

【留美學習X光技術】

大概是因為這幾期的官費留學生,目的是為了培養以後製造原子彈的人才,因此選派的學生都是相關的物理專業。陳更華則以電子專業,獲得去美留學的官費資助。

訊息傳到寧波洪塘,陳家弄一片沸騰。陳更華考上公費留學資格,在陳家看來,等於是在過去科舉年代考上了狀元。歡慶之餘,陳家決定賣掉在洪塘的所有家產和土地,一部分用以資助陳更華留學,另一部分則用於在上海安家,等待陳更華回來。這樣,洪塘陳家全部搬到了上海,在西藏路置產安家。陳更華時年獨自負笈出洋,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年僅二歲的陳良宇,就和母親一起,住在了西藏路的一幢石庫門房子裡,和從寧波搬來的整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

陳更華作為陳家長子,深受陳家追求實惠,努力成為上海灘買辦這種思想的薰陶,到了美國以後,一不學基礎物理,二不追求學位,一門心思,學習一門醫用X光技術。四年時間,基本上都在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學習電子學。這不僅辜負了政府選派官費留學生學習製造原子彈技術的初衷,而且在當時的留學生當中,也屬於非常極端的實用主義者。而這種極端的實用主義的陳家傳統,此後在陳良宇的人生道路上,也留有深刻的痕跡。這是後話。

蔣介石打不過毛澤東的農民軍隊,扔下大陸跑到了臺灣,陳更華的官費留學也很快變成了自費留學。所幸陳更華家境富裕,留學費用從來也沒有成為難題。這樣一來二去,陳更華在美國留學四年,談不上學有所成,也沒有拿到什麼學位,倒是把X光機的原理,特別是修理醫用X光機的技術,學了個紮紮實實。一九五二年,在老父嬌妻和幼子的翹首盼望中,陳更華從美國回到了上海。

在陳家的實用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