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陳良宇探親回到上海,一身軍裝,顯得十分英武瀟灑。他為祖父祖母都帶了四川的名點油酥米花糖,也給兩個弟弟帶來了禮物,用子彈殼加工而成的鴿哨。那一年,最小的弟弟陳良軍才十歲,也進了閘北區的鐵路職工子弟學校讀書。陳良宇的祖父祖母看到長成大人的陳良宇,高興得合不攏嘴巴。
陳良宇回上海之後不久,父親陳更華也利用探親假,特意從常州回來,和兒子相聚。閤家團聚,陳家奶奶就要按照寧波人的習慣祭祖。本來,寧波人祭祀祖先,是比較講究日子的,一年當中有幾個日子,都要做齋飯,請祖宗吃一頓。共產黨統治之下,祭祖掃墓都被斥為封建迷信,稍不小心,就會遭到批判。所以老派的寧波人雖然仍然祭祖,但是也不再講究日子,但凡閤家團聚,吃飯前就偷偷地祭祖。
陳更華回家後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天;日子離農曆七月十五也已不遠。因此陳家老太太親自去買了一大籃子菜,由陳更華下廚,做了滿滿一桌豐盛的菜餚。菜餚擺上桌面、杯碗瓢筷放置齊全,酒杯裡也到上了紹興黃酒。陳更華的祖母點了一束香,在門口唸念有詞,請陳家列代祖宗回來吃齋。看不見的祖宗上座之後,香插在一旁,陳家奶奶又和李謀真一起在桌子旁邊燒了一堆錫箔,以備列祖列宗在陰間裡享用。
錫箔燒盡,按規矩第一代不用祭拜;所以從陳更華開始,逐一在桌子前面跪下磕頭,以求列祖列宗保佑。陳良宇特意換了一身便衣,也跟在母親後面跪下,給祖宗磕了幾個頭。一炷香燒完,這才閤家圍坐,享用這頓已經招待過祖先的酒席。
酒過三盞,陳家老太爺不免大發思古之心,歷數陳家祖先如何出人頭地,陳家以前又是如何地風光。已經開始發福的陳更華,也接過話頭,語重心長地對陳良宇說,一定要爭氣,以後要為列祖列宗增光。他尤其跟陳良宇說,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撈到黨票15。他說自己在常州第二電子儀器廠,雖然說是總工程師,別人也客客氣氣,但是實際上卻沒有一點發言權。因此他要求陳良宇,再苦再累,也要咬牙表現,一定要在畢業之前爭取入黨。說到最後,陳更華幾乎是涕淚橫流。
這一次探親回來,陳良宇和黃毅玲的來往就更多了。雖然還沒有捅破最後的那層紙,但是兩個人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也經常約在一起,晚上去冷飲店吃冰淇淋。吃完冰淇淋,他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到外灘散步,談心。當時已經在上海衛生系統工作的黃毅玲,也希望陳良宇能夠入黨提幹。潛臺詞是隻有陳良宇入黨當上幹部,他們兩個人才能生活在一個地方。當然,黃毅玲對陳良宇的鼓勵,採用的方式溫和多了,基本上點到為止。有許多話,出於年青姑娘的矜持,不便說出口來。
從上海探親回到重慶的陳良宇,鼓鼓地憋足了一股子勁;他決心努力表現自己,在最短時間內加入共產黨,獲得政治資本的入門券。他還用一個新的筆記本,制訂了一個兩年計劃,準備兩年之內,一舉達到目標。
【學雷鋒積極分子】
陳良宇受到家庭和青梅竹馬情侶的鼓勵,下決心爭取加入共產黨和爭取先進。因此他這次回到學校,幾乎象換了一個人一樣。他每天早上都早起半個小時,為同宿舍的同學打好開水;奇…書…。千方百計打聽哪個同學家裡有了困難,然後悄悄地寄錢到那個同學家中。平時週末喜歡打乒乓球,現在也不打了,而是穿著軍裝上街到處轉悠,看到老大娘就攙扶一把,看到婦女上坡提著沉重的東西,就幫著提一段路。看到有人丟了錢正在哭天喊地,也掏錢出來幫助。每個星期天從街上回來,馬上用一本專門的日記本,記下當天做的“好人好事”。
這是共產黨軍人典型的一套表現自己的方法。一九六三年,多年刻意表現自己幫助別人行為的現役軍人雷鋒,因為意外事故而死亡。在大規模的學習雷鋒運動之後,就形成了這種要求進步和入黨的一種程式化的表現方式。陳良宇自然也不例外。何況他的家境很好,也有足夠的錢來幫助別人。
漸漸地,同學們都感到這個年紀最小的同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從一個處處需要別人照顧的上海人,變成了主動幫助別人的,刻意要求進步的好青年。時間一長,他暗中寄給困難同學的錢,也有了反饋。受到幫助的同學終於也從陳良宇的日記中找到了證據,是陳良宇在暗中幫助。當然陳良宇這本記滿了好人好事的日記本是故意擺在床頭,以便讓人翻閱的。總之,今天看起來非常刻意的做秀,甚至非常做作,既要讓別人知道,又要裝成無名英雄的那一套,在那個年代都在非常正常地進行著。
陳良